文凭、文化与文明
这是从一件小事引出的并不新鲜的话题。因为新买了一只笔的激动,竟然随便拖过一本精致的画册,在美仑美痪的彩页上信手涂鸦,为的是检验书写效果,这已经令人意外,偏偏恶作剧者是单位新近择优录用的大学生,这就更叫
这是从一件小事引出的并不新鲜的话题。因为新买了一只笔的激动,竟然随便拖过一本精致的画册,在美仑美痪的彩页上信手涂鸦,为的是检验书写效果,这已经令人意外,偏偏恶作剧者是单位新近择优录用的大学生,这就更叫人目瞪口呆,不可思议了。
这让我联想到孔乙己来。孔乙己“窃书不算偷书”的论理,自然是对迂腐文人绝妙的讽刺,但或多或少还能看出古代惜字敬文的文化传统。因为文字神圣、因为纸张奇缺,更因为人民群众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长期以来,民间便形成了对文化的敬畏观念,认为不爱惜纸张、任意玷污笔墨,糟蹋圣贤都是要遭到上天报应,受到神灵惩罚的。诚然,这与当时物质匮乏不无关系,但从中也折射出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创造文明的进步倾向。在封建社会里,文化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文明似乎也离社会低层越来越远,难怪读书人总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努力保持身居文化人队伍的地位。
现代社会,物流横溢,文化产品异常丰富,惜字敬文似乎已经不再值得提倡。反之,损毁文化人形象的言行倒有蔓延之势。文化与修养倒挂成为文明社会里的怪现象。
按理说,越是有文化的人,自律力越强,但在我们周围,诸如信手涂鸦一类不合时宜之行为不胜枚举,起眼一看多是有文化者所为。在旅游风景区,写下“某某到此一游”已经算是语言文明了;温文尔雅的男士在空调车上叼着高级香烟如入无人之境;静若处子的淑女,一边用洁白的湿纸巾擦手擦嘴,一边随手乱扔;当新加坡明令禁止携带口香糖入境时,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清洁工正在为口香糖污染所困扰;至于茶坊酒肆旁若无人的狂欢、大街小巷肆意妄为的广告、包括影视文化圈内令人恶心的炒作和无视人格的谩骂,更是为国人见惯不惊。文化人自我玷污的现象令人痛心。在叹惜文化人堕落之时,不能不让人做出更进一步的反省。
在不少人眼中,所谓“文化”不过是针对文凭而言,自然,文凭是知识的标记,文化也少不了知识这个核心,但知识与文化还是有区别的。这些文凭持有者缺少了修养,把文化当成了华丽的外衣。对于这类人,我们姑且只能承认他们的文凭,承认他们的知识,而不要轻易认可他们的文化,更不可能认同他们的文明。
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意识形态。文明,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知识、文化、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三步曲,也是自我完善,自我修养的三大进程。现在文凭高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具备相当文化水平的人也在增长,但距离社会文明有多远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泱泱中华,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周代,礼之繁缛是后世所不及的,周礼不仅包括了不同场合的仪节,还包括了站立行走的样子,称为容,恐怕是最早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完美的人应该文质彬彬。“文”着重是指的礼乐素养,“质”指的伦理品质,孔子认为,人没有礼乐素养,就显得土头土脑,但光有礼乐素养,缺乏伦理品质,那礼乐素养又会变成华而不实的虚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强调完美的人应该礼乐素养与伦理品质兼而有之。“文质彬彬”的命题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深刻影响到后人对人的审美评价。这是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精华所在,如此光荣传统不能继承发扬,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该承认愧对祖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兴起的国学热,还是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人类将会怎样灭绝?
下一篇:拍《三国》应尊重原著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