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调和话人生

五味调和话人生

委巷杂文2025-03-27 09:13:55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东方人饮食习惯侧重味道;西方饮食习惯较为注重营养。知味乃是一个人修行得道的标志。然“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可见“知己难,知味尤难”!辨别味道而且能言出很难。史论“一世长者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东方人饮食习惯侧重味道;西方饮食习惯较为注重营养。知味乃是一个人修行得道的标志。
然“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可见“知己难,知味尤难”!辨别味道而且能言出很难。史论“一世长者知居所,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可见饮食虽小道,亦有大学问。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商王汤把良弼宰臣比作调和美味肉汤的咸、酸调味。印证了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道理。饮食之道可小可大,小则把味人生,满足口欲;大则治国安邦平天下!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早在二十多世纪前先人已加以总结,成为国人饮食养生之规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味道嘴边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吕氏春秋》:“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魏,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睺”。可见没有一定条件很难知味。
无味来源“五行”“五音”“五脏”“五色”。是先人智慧结晶。五非指具体数字,实指多样性。泛指多味。属于实践范畴;调味就是在一定规律下把单一味复合成为人们所接收与喜欢的过程,成功与否就看是否达到“和”和乃国人人生哲理最高境界。“平和”、“仁和”|“和谐”等含义。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就是度的问题。经历不同实践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食物不一,而道则一”就是这个道理。
多味--调至--和——知味——再调——多味。这是个循环过程,不是原地循环而是螺旋上升的,真正得味者属于权贵一族,毕竟有先天经济实力、文化优势、政治权势。得天独厚造就了知味先知。
在昏庸时代不知味迷茫,知味者痛苦,用现代话讲就是“水至清则无鱼,人看破红尘就无法生存”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真实写照。味道中一味“苦”国人有不同理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尽甘来方能享受。再则就是淡——淡泊名利、平淡人生。“大声希音”“大味至淡”。现实生活中也如此,最复杂的也是最简单的。
作为菜肴何为鲜美,袁枚:“明珠仙露上盘时”!新鲜出锅为最美。所以味在适宜。机会很关键。
谨以此文献给自己与有缘人。书于德州再造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