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文化苦旅

同行文化苦旅

霜风杂文2025-11-26 07:27:04
昨天带孩子去买书,因书店有一次购书满多少元便可打折的规定,于是我也顺手在架上拿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现在的出版物虽然琳琅满目,但有收藏价值的图书还真没有多少。这本《文化苦旅》出版已有好多年了,尽
昨天带孩子去买书,因书店有一次购书满多少元便可打折的规定,于是我也顺手在架上拿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现在的出版物虽然琳琅满目,但有收藏价值的图书还真没有多少。这本《文化苦旅》出版已有好多年了,尽管现在对余秋雨的评价有些负面,但在我印象里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坐在夜晚的灯下,打开《文化苦旅》,只看完一篇《道士塔》就觉得心痛不已,那种沉重的忧伤在心中徘徊不去:祖先的遗产,中华的瑰宝,就这样被一个蠢笨的道士给贱卖了,五千年文明古国失落了自已最辉煌的的文化,现在的敦煌学者不得不从外国博物馆买回胶卷用来研究,这真是中国人莫大的悲哀!虽说此书早已读过,章节并不陌生,但多年后再读还是看的我心情沉重,难以平复,可想作者当时走的多么辛苦!目睹中华的文化悲剧而不能有所作为,这一段文化苦旅,作者之所以觉得苦,定是自已的心太苦了吧?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本散文集,那时他还默默无闻,只是个纯粹的研究戏剧的学者,没有盛名之下的干扰,文章里看不到任何的功利之心,有的只是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索,通篇浸透着中国文人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沧桑。凭着这种心态,面对沿途的古迹和风景他从深层次上思索文明的兴衰,历史的深邃,个人的情感,把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写到极致,从而拨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
“踏遍青山人未老”,现在很多人都热爱旅游,可一般人只能到此一游,看一眼留个影而已。只有文人才有神来之笔可以将或著名或冷僻的角落写的形神俱备,在让人向往的同时更让人思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能有读之让人震憾的力量,就在于那些对历史的反思,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剖析。如果不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如何写得出这些感慨?文以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国的文人身上总是背负着太多的责任感,一如楚大夫屈原。
物换星移,这几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诈捐、文革余孽、青歌会......树大难免招风,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会随着环境改变自已的思想。他后来出的几本册子我也看过,但都没留下太深印象,感觉不如这一本真实真诚。许是成名后的干扰太多,盛名之下便没有了纯净的做学问的心境了吧?“言为心声”,来不得半点虚假,纵是你千字文洋洋洒洒,若言之无物读者也是不买帐的。余秋雨的人品如何并不是我等可以评论的,但因着这一本《文化苦旅》的缘故,我对他始终有着好感,能把散文写成绝响,他对现代文学就是有着贡献的。
夜深人静,读书犹如与智者对话,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从作者的笔端向我散发,这一段文化苦旅,我与余秋雨同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