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存续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了文学的另一个舞台,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文学读物,每天都在以万计的增长。而不管是有营养有内涵的小说,还是那些低俗到极点的读物,都可以在这一舞台上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了文学的另一个舞台,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文学读物,每天都在以万计的增长。而不管是有营养有内涵的小说,还是那些低俗到极点的读物,都可以在这一舞台上展示。在这一舞台上,个性张扬可以出位,标新立异可以出位,通俗亲民也可以出位,而在这个娱乐性、商业性大于思考性的舞台,真正需要安静阅读的文字绝不占主流份额。《作家那些事儿》就是这样一本需要安静阅读的书。很喜欢书中序言的一句话:文学不会因为所有人都喜欢读娱乐作品而把自己降低到娱乐的档次,绝对不会。这也是作者一直秉承的原则。
作者河姆渡因《玻璃围城》蜚声中外,出版了《今生十年》等作品,被称为“坚持在纯文学战场上的最后一位80后作家”,这么称他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但他用辛辣尖锐的笔锋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却让我们不自觉地思索很多当今社会存在的弊端,至少值得我们称之为“坚持在纯文学战场上的作家”吧。
在《作家那些事儿》中,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详细观察给我们谱写了一曲作家之歌。作品构建其实很是简单,通过对几个文学青年生活的描述,嬉笑怒骂中透露出社会的种种畸形,讽刺了当今文坛的昏晦混杂。
谈到80后作家,大家不自觉地想到了韩寒和郭敬明,同河姆渡被称为“80后文坛三剑客”。
韩寒的杂文写得倒是可以,对于一些社会问题倒是敢于揭露,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不留丝毫的情面,不给对手任何回旋的机会。不过,他的小说却让人不敢恭维,到底是隐晦了点,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味道。
郭敬明的小说却是典型的商业性小说,符合大多数80后、90后读者的胃口,但却给我们灌输了一种不太健康的思想:享乐、浮躁、小资……这样的思想,正随着那些畅销小说的流行,逐渐地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其实韩寒、郭敬明只是“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而已,中国的作家有很多种,这也正如作者在书中描绘的一样:有坐在办公室里的作家,有自封的作家,有名气很大、家喻户晓的作家,有赚了大把钞票被人追捧的作家,也有穷困潦倒的作家。但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作家呢?到底怎样才算得上时真正的作家?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中国社会中有很多很多的“文化人”,标榜着“为文学献身”的精神,却始终徘徊在文学的边缘,有的甚至是在文学的外围。我们暂且称他们为“所谓的作家”。他们为文学奔走宣扬,他们为文学镀金,为文学穿上华丽的衣裳,却从来没有想过文学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这样极为表层的东西,文学真正需要的是内心的融入,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发掘,去开拓。
很多人出名了,或是富了,在物质上已经极为满足了,便开始想要让自己极度空虚的精神生活填充点“食粮”,所以我们就看到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说某富豪或是某社会名流加入作协,比如说某好男儿被某书友会签约为作家,比如说某明星出书签售,诸如此类,甚是稀奇。这和书中作者描绘的一个艺术学院的学生——大葱一样,“只要你家里有足够的钱,别说叫大葱大牛的,就算你真是根葱也能来搞艺术”。只是不知道,这样的艺术,还能称之为艺术吗?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文学,还称之为文学吗?
曾经在某个网站上看到过这样一种观点:在欧洲,那些流行的出成书的东西称之为阅读产业,而纯文学的东西称之为文学产业。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却被我们认为是一样的概念,到底是悲哀还是不幸呢?!
突然想到书中的猴子,那个曾经因为生存而不得不写一些情色小说的青年,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在他真正写成一部属于自己的纯文学的作品时,却遭到了编辑的否决,即使最后自费出书了,也是得自己拿上几十本书去摆地摊卖,像那些集市中卖萝卜白菜一样,要吆喝,要防着城管,而销路却远不如那些卖萝卜白菜的。
文中的“我”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所写作的文章题材属于报告文学,是关于长征的一篇采访性文章,符合一些当权者的需求,到是受到了编辑的青睐,但由于所选的人物不够“理想”,无法达到他们所希冀的那种“高大全”的标准,也是不尽人意。
在商场上,顾客的口味就是商品的风向标。同样,在文学的领域,读者的阅读趋向就是文学的风向标。突然想到07、08年流行的穿越小说,铺天盖地而来,如洪水般席卷了整个文学市场。这样的小说,自己也看过一些,历史时代感很是薄弱,一些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案头都没有做到位,而更有甚者,对于一些诗词歌赋完全照搬照抄,不必考虑版权问题,打着“穿越”之名,来一次文化大杂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写小说,没必要弄得这么严肃,什么史实就应该留给编纂历史文化资料的学者去研究,读者看的只是他们的故事和爱情。但有几个人会考虑一下这些出错的文化常识是否会误人子弟,又有几个人去考虑下那些内容真正给后代带来的营养是什么。
书中有句话我感触颇多:“由于受到中国媒体的影响,在我读书的年代里我总认为在中国凡是出过书的都是作家;而随着踏入社会后我逐渐明白,在中国凡是出过书的基本上都不是作家;而此刻我又感到,或许这年头出不了书的有很多是作家。”正如那个摆地摊卖诗集的诗人,正如猴子,正如小说中的“我”。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商业化之下的文学该如何去生存。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在竭力将文人和商人泾渭分明,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许多“文人风骨”,不如清高,比如隐忍,比如耐得住寂寞……也正是由于文学与利益的割裂,似的一部分文学作品超脱于利益束缚之外,具有了相对独到的眼光乃至清醒的批判性。然而,在眼下这个一切有形无形的东西都拿来赚钱的时代,文学的确不可避免的商业化了。于是,文学便开始变质了,变得不再文学了。
像时下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标榜为“中国的万年孤独”,只是不知道,在新浪网专页大幅度宣扬,在传媒的大力炒作下,这样的小说被称作“孤独”是否有点让人质疑,就如一个人一边享受着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一边大力宣扬“我没钱”那么白痴,就如那个掩耳盗铃的笨蛋一样,这让我们如何在商业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