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也需要宽容
曾见过这样一则的故事:一对母女起了争执,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由于身无分文,一整天只有忍饥受饿。到了傍晚,女孩已然饥肠辘辘,便不由自主地挪向了一个馄饨摊。卖馄饨的老奶奶问明缘由后,给女孩盛了一大碗
曾见过这样一则的故事:一对母女起了争执,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由于身无分文,一整天只有忍饥受饿。到了傍晚,女孩已然饥肠辘辘,便不由自主地挪向了一个馄饨摊。卖馄饨的老奶奶问明缘由后,给女孩盛了一大碗馄饨。女孩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要报答老奶奶。老奶奶听罢,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妈妈天天给你做饭,你怎么不想着报答她呢?”女孩闻言,猛然醒悟到对不起妈妈,吃罢馄饨,便谢别老奶奶,回家去了。老远的,便看见妈妈守候在门口,等候女儿回家。女儿见状,赶紧跑步向前,扑到了妈妈怀里。母女二人于是和好如初。
这个故事很是朴实感人。通过一件真实的小事,凸显了母爱的博大与无私。但静静想来,却回避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份母爱固然无私,却有着强势的味道,女儿既然一气之下一度离家出走,显然她的意愿未受到妈妈的理解与尊重,已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故事最终以女儿醒悟到妈妈的无私,懊悔自己的任性而画上了句号。显然,女儿的“任性”溶化在了妈妈无私的胸怀,并未得到认真对待,实则被掩盖了。
中华文化精髓之一便是“和”。而“和”不是靠空谈说教,而是靠行动实现的。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庸》一书中,便有着精辟的论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只有“发”得适当,才能被接受,才算通达事理,达到“和”的效果。反应过度,实则夸大了对方的所为,对方就会心中不快,就会放弃进一步的感情交往。
古语所言“对别人有恩德,要尽量忘掉;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一定不要忘掉”,是深得“和”的精义的。依笔者所见,别人对于自己的恩德,放大1.5~2倍“发”出,自己对于别人的恩德,缩小1.5~2“发”出,“和”的效果较好。超出这个范围,就显得“虚假”了。
京剧《沙家浜》中,关于阿庆嫂曾经救过胡传魁一事,胡传魁的表述就是这样放大了的:“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阿庆嫂的回应则是缩小了的:“我那也是急中生智,过后还真有些后怕。”实际情况应该是:此时的阿庆嫂,心里虽然惴惴不安,表情却控制住了。
人们之所以珍惜友情,就在于它温馨平等,了解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情感,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不高标准、严要求,不使对方承受心理重负,产生无力感、挫败感。所谓的“知音”,就是彼此心灵高度契合的友情。
应该说,“和”虽然看似“客套”,却也是一份厚厚的宽容,在人与人之间多了一点润滑,少了一点摩擦。
而在家庭中,由于是一家人,往往就没了这些“客套”,而代之以最真实的情感。
对于孩子,婴幼时期固然呵护有加,可到了上学以后,家长便开始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要求成绩拔尖以外,又是英语班、奥数班,又是弹钢琴、练舞蹈什么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不仅大人很累,孩子也多是不情愿的。每逢期中或期末考试,一旦成绩不理想,家长的不高兴在脸上一挂就是好几天,孩子备受指责。至于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是方法不当,还是心存厌倦,需要给予怎样的帮助,不是不予深究,便是束手无策,只是向孩子要成绩。
其实,学校里孩子那么多,成绩拔尖的也只能是少数的一部分,多数孩子“注定”要排在中游下游。如果一味高要求,对于大多数孩子就是苛求。孩子一旦认为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挫败感便会油然而生,接下来便是心理缴械,任由顺其自然了。家长仍旧初衷不改,便会引发孩子离家出走。开头故事中的女孩,大概就是类似的情况。
可见,如今的孩子,尤其需要理解,需要一份宽容。与其徒增挫败感,进而殃及日后的生活,不如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尽力,就行了。有了这份宽容,这份信任,孩子反而会动力大增,仅仅为了不辜负父母这片心思,也会奋发努力,争取好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生活能力,也都会同步提高。
夫妻间的情况要甚于亲子间的情况。一般的夫妻,遭遇问题,往往是互相指责,即使是安慰,听起来也像是自己倒霉,运气不好,给人造成的是强烈的无力感。此外,婚姻的大敌——猜忌,也是或轻或重,普遍地存在的。轻则心中郁闷,重则影响正常生活。夫妻感情很快便磨蚀殆尽。婚姻的失败,猜疑无疑是最主要原因。“互敬、互爱、互信、互助”的婚姻箴言,真正落到实处上午,其实并不多见。
家庭成员,也是芸芸众生之一员,彼此也需要一份宽容,一份理解。营造出亦亲亦友式的成员关系,家庭这一人生的港湾就会更为温馨,更为宁静。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