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的切入点在那儿

孩子教育的切入点在那儿

逆遣杂文2025-04-12 16:54:05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我在参加某个地方教育会议上听到的一段经典的教育语句,我没有去考察它的出处和要义。把孩子的问题作为首要来考虑,这是人们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后的理性选择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我在参加某个地方教育会议上听到的一段经典的教育语句,我没有去考察它的出处和要义。把孩子的问题作为首要来考虑,这是人们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后的理性选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由不接受到接受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多年的时间,第一代独生子女一大部分已经成人、成家、成业,成了社会青年的主流群体。由于坚持少生、优生,这一代青年占据了得天独厚的生存优势,显现出了过去多少代人不备的资质。但由于“独生”所造成(当然不能全归究于独生)的负面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一部分独生子表现出了生理年龄成熟但心理健康亏欠;理解与接受能力增强但性格孤僻脆弱;自我意识提升但缺少道德规范;崇尚新奇但调适能力差;敢做敢为但依赖感强吃苦精神差等特点。孩子的教育是大事,那么教育孩子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教育,虽然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不尽相同,但主张的教育理念却基本一致。查了一下资料:近代人们遵循的教育理念被称作“公正教育”(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公正教育是一个学术语言,最早起源于西方的启蒙运动,最初把公正作为核心价值引入道德教育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让。彼亚杰。就是通过教育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他人眼中的好孩子,要按良心办事,由个人的道德提升来推动社会公正水平的提高。当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批西方的女性心理学家提出了把“关怀教育”作为21世纪道德教育的重要主题,进一步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更加体现了人性、互动和人们对爱的终极向往。也就是说,21世纪道德教育的主题是“关怀”。
把身心健康定义为孩子教育的基点,我想多数人应该是接受的。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题目,主要是自己的孩子刚好四周岁,看多了家长们为了“小皇帝”们费尽心机的努力,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早日成龙成凤,可以说倾心尽力,做什么吃且不说,教育上,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有的高考陪读,有的大学陪读,孩子自己都说: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而且一大部分家长也是这样认为的:“别的你什么也不用管,就是学习”。把孩子的教育当作大事,把孩子教育成材这一愿望无可厚非。但结果呢?“现在的孩子怎么都成了狼啊”,“这孩子怎么四六不懂啊”,“这孩子我是白养一回啊”,是感叹、无奈还是心凉??只有父母自己知道。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拷问一下教育的初衷,无外乎两点,一是成人,二是成才。只是人们把成才看得太重要了。应该是把成人与成才最佳的结合去抓教育。
要说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一是身体健康,这是根。孩子的身体出了问题,谁不怕?一家一个,那还得了。所以孩子的身体首先要健康,这是我们再塑自我的原始材料,好像这一点所有的家长都能认识并重视。其二是思想健康。这一点往往是每位家长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问题,常常被忽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行为,这个谁都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孩子的思想健康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有几个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要教育孩子做好人。不是做“好人”而是要做好“人”。为什么这么说?“好人”是一个不好定义的一个词汇,用孔子的话说“好人”比做“君子”,用百姓的话讲“好人”就是良民,在言行举止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努力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这是一种“君子”境界。我以为让每个孩子都这样是很难或说不现实。所以把标准放在做好“人”上则更确切些。从大的方面讲影响孩子做人的条件有三个要素,既:父母、老师、社会。按孩子的成长经历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谓龙生龙凤生凤,不仅仅是遗传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许多时候是后天有塑造。那么父母的言行就显得非常重要,孩子出生后就是一张未被图鸦的白纸。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孩子都被孩子有意无意的记录在白纸上,从而使他有了思想色彩。这里有“十个不要”供参考。A、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大吵大叫(夫妻动手打架就更要注意了);b、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说钱多钱少的问题c、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品评他人长短;d、不要在孩子面前贪图小利;e、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老人的不是;f、不要什么事都一味地为他(孩子)着想,对他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抵制;j、不要总是夸讲孩子,把表扬当作提高孩子兴趣的方法;g、不要总是把孩子当作孩子,要注意让他独立思考事物并支持他去实践;k、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多高失望多大;l、不要总是把学习书本知识和考试的分数看得太重,孩子走向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那么相对应的还有“十个要”:1、要心正,对亲人、他人,对事物的处理要把心放正(至少是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错,对人对事有个起码的判断标准;2、要行正。走“正道”、办正事、说到做到,以自身的行为教育孩子,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让孩子明白这么做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3、要言正。对孩子说的话要尽量“正确”,不能道听途说,尽量不能让“我爸我妈说的”最后成了错误,总是这样孩子会失去判断标准。4、要放下架子。孩子是你养的,但绝不是你的附属品,出了错误父母也要勇于承认和改正,要注意尊重他的判断与选择;5、要多沟通。注意多和孩子在一起,多讲道理。6、要亲近自然。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自然的人、自然的社会、自然的风景都要让孩子了解和有兴趣,引导孩子热爱生活。7、要及时常忠告孩子不要对不好的事物产生好奇心理;8、要时常提醒孩子不要在心情不好时对人对事做出某种选择、要告诉孩子永远不要贪图走捷径;10、要相信和鼓励孩子所有的努力最终会成功。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同样重要,不过教师的教育是规范的、理性的,我以为老师能做到为人师表足矣。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我以为在孩子未成年时还是让他与社会有点距离好,了解社会是必要的,但不能放任于社会。社会的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坏人、坏事的出现是必然的,二十岁之前没有过多的必要去教孩子如何应对坏人坏事,孩子一但走向社会很快知道这些,(所谓学好难、学坏快)。就是说二十岁前(这不一定是年龄标准)要尽量让孩子相信社会,相信真、善、美。
其次是要教育孩子做好事。主线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