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争议最大的一个人
我敢说,在中国甚至于世界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非孔子莫数。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八日生(因推算方法不同或说八月二十七日生——据说这个时间与佛祖释加牟尼和基督原创耶稣的生日不约而同!
我敢说,在中国甚至于世界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非孔子莫数。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八日生(因推算方法不同或说八月二十七日生——据说这个时间与佛祖释加牟尼和基督原创耶稣的生日不约而同!)卒于公元前479年周历4月11日,享年73岁(孟子活到84岁,民间常说的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说的就是“圣人”的卒日)。
多难的一生。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士,晚年娶妾颜征在,二人因未经媒妁自由结合,史书便称“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因不合礼仪而称“野合”。不过这一点也说明我们的孔圣人确有其父其母,不同于释加牟尼和耶稣(这两位则是天意与神旨:释加牟尼是母亲摩耶夫人在四十岁那年,于夏秋之间的夜晚梦见仪表俊秀男子骑六牙白象从右肋入腹而生。耶稣是母亲马利亚“童女怀孕生子”)。《史记。孔子世家》说:“祷于尼丘而生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云,字仲尼”。孔子名字叫“丘”,一方面是因为他母亲在尼丘祈祷而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孔子生下来头部“圩顶(中间低四边高)”。其实,古人的“字”与名有关,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叫仲尼。说他多难。其一是幼年丧父少年失母。“丘生而叔梁纥死”。叔梁纥究竟是何年而卒,史书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他的母亲颜氏女却正值少年,少年的母亲带一个不黯世故的孩子生活是何等艰辛是不言而喻的。孔子稍大,迫于生计,不得不参加各种劳动。“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罕》),大约在孔子十六七岁时,孔母去世。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个人理想抱负的实现都要孔子一个来完成,由此来看是相当艰难的。其二是终生不得志。生不逢时,求不得主,这对于有着理想抱负,一直想安帮定国的孔子来说是最大的遗憾。孔子由布衣升任鲁国大夫,进入鲁国政权核心三年后便进入了长达十四年的“问仕”之路。齐国与鲁国自“夹谷”之会后,对鲁国,特别是对孔子一直耿耿于怀,想出了离间孔子与鲁定公、季桓子的美人计(选十六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骏马送给好色贪玩的鲁定公),出现了另孔子最难于接受的“往观终日,怠于政事”的局面,事态的发展使孔子彻底失望,最后带着弟子唱着“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的无奈之曲离开了母帮。之后的十四年卫、宋、陈、楚的“问仕”也因政见不一而不果而终,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对孔子来说不啻于是伴随一生的憾事。孔子曾说:“苟有用我者,其月而已,三年有成”。可是他“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书。儒林传达》),所到之处常常受到奚落和冷遇。“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有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致于死”。其三是晚年不幸。孔子晚年的不幸一个接着一个,先是与孔子十九岁那年结婚的夫人官氏因积劳成疾先他而去,仅三年后,他的儿子(孔子一生生有一男一女)刚满五十岁的孔鲤也离他而去,仅一年孔子一生最得意的门生三十二岁的颜回也离他而去,最后是跟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弟子,也是孔子最亲密无间的朋友子路(时任卫国执政之卿孔悝的邑宰)在卫国的一次内乱中被杀。古人常把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称为人生三大不幸,而孔子的一生却经受了两大不幸,既早年父去,晚年失子,妇人的离去虽不在中年,却也先他。孔子的悲伤与孤独可想而知。
深邃的思想。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如不是生不逢时,我敢说,孔子还应该是杰出的政治家以至军事家。之一要说的是孔学。孔学的形成应该是孔子及其弟子对、天道、地道、人性本源以及当时历史、现实的终生的思考得出的。孔学的精华应该是“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和《论语》,七十后学的记述及《孟子》、《旬子》二书的一部分(金景芳、吕绍刚、吕文郁的《孔子新传》)。为什么叫孔学而没叫儒学呢,金景芳教授(原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在《孔子新传》中说的很明确:今人所谓儒学,实际上是汉儒学与宋儒学的统称。而且无论汉儒还是宋儒都是打着孔子的旗号,所传承的多是孔子学说中的糟粕部分。之二要说的是孔子思想。主要有两个核心(《孔子新传》)。既时中和仁义。“时”是是孔子思想的基本核心,偏重于自然。“仁义”是从属的,偏重于社会方面。时——凡事都是变化的,都是可以转化的,也就是说孔子能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主要是遵循规律的意思,是唯物的。但孔子的时也是受时空与历史局限的,不是彻底的辩证思想。比如在他那个时代,他认为周的制度是最好的,他一直渴望恢复周制等等。中——绝不是大家所说的“折中”,更不能用当“老好人”,等浅薄层面去理解。应该是“时中”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忠”(《中庸》语),个人感觉“时中”拿分析和处理问题来说,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并“科学而精当”,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仁义”,按金景芳讲“仁”原本就是人的意思,是后来分开为仁的。这是非常正确的理解(个人认为)。人是社会的本源,孔子之于“六经”之于《论语》都是在做人的文章。“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语)。仁——仁爱——爱人,同时爱人要先从“亲亲”开始,亲亲为大。义——仁义——礼仪,重要的是“宜”——合适—恰当。想问题、看事情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制宜,这就是“义”,就是标准。“仁”相对应的是“人”,“义”相对应的是“尊贤为大”的“贤”。亲亲要有远近,贤也有高低,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礼”,礼则是仁的表现形式。孔子的天道观与人性论金景芳教授的讲述是明确的,也就证明了孔子的唯物性。说孔子,最重要的是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一生最的事业,二千多年来人们给孔子的“桂冠”很多,比较恰当的应该是清康熙皇帝在孔庙大成殿写下的匾额“万世师表”(教师永恒的表率——说永恒有点绝对,不够确切,但今日的师者又有谁如孔子?)。“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方针,孔子不相信生而知之的人,所以什么样的人都是可以也应该能够教化的,这是超越时空与历史的大教育观。“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原则,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但教育的方式方法却要因人而宜。这就是孔子,2500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到今天,一直坚持并为人们所用。孔子的思想博大精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