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与魄的交融

魂与魄的交融

棋工杂文2025-11-11 22:39:52
前言陈安安的诗集《有刺的树》正式出版后的第八年的仲夏,也就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前夕,作者带着这部诗集顶着炎炎烈日亲自登门拜访让我写点阅读感受,这让我既感到有些受宠若惊,也有些惶惶不安。受宠若惊的
前言
陈安安的诗集《有刺的树》正式出版后的第八年的仲夏,也就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前夕,作者带着这部诗集顶着炎炎烈日亲自登门拜访让我写点阅读感受,这让我既感到有些受宠若惊,也有些惶惶不安。
受宠若惊的是,这是一位中国作家协会的老前辈、一位著名的诗人对我的期望与肯定;惶惶不安的是,这是一位地方作协的主席、一位地方政府的官员对我的礼贤与下士。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陈安安都是我的前辈、领导,亲自登门拜访怎能不让我受宠若惊而惶惶不安呢?!
也许是在前些日子我与市作协的几位主席和副主席聚在一起闲聊的时候一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身边没什么作品可评”的戏言引起他的认真对待,而《大江周刊》杂志社的社长匡建二也当即表态:“只要你求风为本地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评论,你的评论文章有多少我们杂志社就刊登多少。”现在看来,这球既然是我无意发出去的,现在必须得由我认真地接回来。不过,说句心理话,能有机会评论老前辈的作品我本人感到十分荣幸。
在江西当代的著名诗人中,陈安安是我最关注的前辈之一。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就因大量发表以煤矿为题材的“黑色的诗”而在全国诗坛产生过一定影响。特别是1987年底到1991年间,他尝试着用新的手法写传统诗的某种重要突破引起了诗歌界的关注,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譬如在《诗刊》、《诗神》、《诗歌报》、《星火》、《江南》、《飞天》等报刊举办的全国新诗创作大奖赛中获一、二、三等奖45次以及诗集《有刺的树》获南昌市人民政府首届“滕王阁”文学奖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给前辈写评论对于我来说是件极为痛苦的事情。虽然在我接下这部诗集之后就一直打算一定要写出篇象样的,由诗及人、由表入内的评论,但由于前段时间忙于编辑出版“关注5。12汶川大地震”的诗歌集和歌词集,这两部作品集出版之后接下来又忙于义卖,一直难以静下心来深入阅读他、了解他。今天,当我静静坐下来沿着安安30年来文学创作的轨迹思索时,我深深为自己的狭隘无知感到无地自容。在我把《有刺的树》这本诗集中所有诗歌作品都阅读完之后,我已经深深陷入巨大的如闪电击穿我灵魂的探求与思索中,这是魂魄的交融,这是撞击的火花,这是包罗万象的人生哲理。


诗言志,即寄志于物,这是中国诗的传统,五四以来的新诗在不少地方背弃了传统,唯独在这点上似乎还有发展,而安安的新诗则采用新的手法在这些传统诗歌中融入了现代化的意识,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爱与憎,这就是诗人安安的人生态度。如诗集《有刺的树》的开篇之作《箫》:
“一支竹/死于挺直/成了一支箫//那风/那雨/都被裁去/所有的历史/只剩短短的一截//从此不再沉默/悲壮深沉的长箫/自汉唐一直传来//不死的绿色语言/落在黄土上/又冒出嫩芽/尖尖的”。
这首诗曾获全国渤海之夏新诗大赛一等奖。安安这首诗里所流贯的悲壮深沉的浩然正气和人生哲理是属于南方文化中真正的有血性的男人的。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班主任、著名诗人高深在2006年10月21日的《文艺报》上对该诗所评价的那样:“《箫》写得意气昂扬,箫韵犹如钟声,直抵人的心。”
是啊,陈安安的血性胸怀和意气昂扬,对人生的满腔热情犹如他的诗作《火》一样:
“没有比火更热烈的了/使生存/蓬勃生机与新意//有时火是看不见的/只能感受/心里藏有一团火/干什么都热烈的//一个人英雄般/为另外的人燃烧/在冷漠缺火的岁月/显得尤为珍贵//火正在蔓延/与火的距离/就是与太阳的距离”。
火在这里所象征的并不仅仅是他的热情,而是蕴含着他整个生命都是在为另外的人燃烧的人生追求。“心里藏有一团火”,“干什么都热烈的”,“一个人英雄般”地“为另外的人燃烧”,这就是他,陈安安。


著名老诗人郭蔚球曾在1999年第4期《创作评谭》上刊登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江西新诗创作五十年)》文章中这样评论安安的那些精短诗作:“安安的短诗,写得颇有灵气,诗意活跃。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事物,在他的笔下,成了有生命的东西。”
我很赞成老诗人郭蔚球对安安这些精短诗作所作的评论,他的这些精短诗作用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细节,表现了超人的发现和深邃的思想。这些诗歌篇幅短小,但蕴含的深刻寓意却极其丰富,这是安安诗集《有刺的树》的特点之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哲理诗,借助哲理的精警来启人心智。比如《困鹰》:
“宇宙没走出历史/那根权杖丢了/故事的结尾/成了一处风景//我隔着栅栏看你//看你冷冷地梳理带血的羽毛/铁爪再不会踩响蛰雷/梦中的绿树已经枯萎/野性的翅膀再也不能摇撼/大漠?原野?炀谷?长天/叽叽喳喳的风雨/不再淋湿你/浓缩在古陶钵中/轻轻啄一下/千年岁月便会发出嗡声嗡气的回音/你安详地缓缓咀嚼/我却噎住了//你隔着栅栏看我”。
该诗曾以独特的视角和寓意的深刻入选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选》,并荣获《诗刊》首届“珍酒杯”优秀作品奖。
关于哲理入诗,诗歌评论家吕进有句这样的话:“诗的表层是情感,深层是哲学”。写诗停留在表层,难免浅薄,只有向深层挖掘,才能采撷哲学的灵光,让诗歌深刻起来。哲学的灵光,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理。比如《果核》:
“黝黑黝黑的草丛中/一粒果核/等待一种成熟//不知以后是苦是甜/以一种朴素的裸露/期盼阳光的恩泽/缺少寒冬的种子/无法走进栩栩的画面/充满生命的根/以坚韧的光芒深深扎入/直到果核颤动/渐渐膨胀/裂开美丽的心事/痛苦而又快乐地/萌芽//果核以纯粹的植物精神覆盖我们/生生不息”。
而平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和物在诗人的笔下都有了生命和意志,有了哲理和诗意,又往往具有人世间的情感。比如《夜之烛》:
“又瘦又小的身躯/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