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是中国的吗
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立了座孔子青铜像,一时间社会舆论伴随着民声鼎沸,大有拆之而后快之感。这难道就是我们社会精英的“警世良言”吗?那么,孔子是谁?中国人,还是韩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另外,孔子比之希特勒,
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立了座孔子青铜像,一时间社会舆论伴随着民声鼎沸,大有拆之而后快之感。这难道就是我们社会精英的“警世良言”吗?那么,孔子是谁?中国人,还是韩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另外,孔子比之希特勒,是一类人吗?为什么国人要如此口伐笔伐?还有,于丹说《论语》的时候,怎不见精英们追讨?孔子的言论尚可容忍,对其人为何要棒杀呢?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啊?!
作为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无愧于他所在的时代,也无愧于我们今天的后人。至于其身后被历代统治者利用,抬高至“至圣”和“万世师表”之类的声誉,那也与生前的他无关。倘若人死后还能站起来说话,相信孔子会给世人一个交代的。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这些都是外国人的评论,中国人自然可以听,可以不听,毕竟我们有自己的大脑。然而,孔子是一位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相信大多数国人是无异议的吧?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后人景仰和尊重吗?
据说孔子“述而不作”,《论语》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这说明孔夫子的话,或许并非出自其口,有的是他人假借的。孔子的所谓政治作用,更是“仁者见仁”和“人云亦云”的事了。可是,他的历史贡献是无可厚非的。试问,无论孙中山还是毛泽东,哪个没受过他思想的影响呢?能说他没有独到和正确的见解吗?
把历史人物政治符号化,这是文革的创造,也属于历史,却不在弘扬之列。当然,对于孔子的学习,显然不是祭祀礼拜,更不是穿汉服顿首——这些才是“封建的闹剧”,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诺贝尔奖得主们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我们要从孔子那儿汲取的是“智慧”,还有就是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那么,孔子的智慧在哪里?简要概括有四点:
一、乐以忘忧。他在62岁时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什么意思?就是历尽艰险,却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二、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说到底,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
三、诲人不倦。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他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而且自己教学也毫无保留。
四、直道而行。孔子求教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综上所述,孔子是何等样的人一目了然,他的智慧所在显然在于求知、做人、行道。这样的人才,我们当下也需要,只是一样难得。
时至今日,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孔子俨然成了中华文化的使者,将祖先乃至我们的所思所想传播出去,与人平等交流,实可谓“善莫大焉”——我们能说,孔子不是中国的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