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

奇耦杂文2025-08-08 21:27:44
三十年代的京津两地,流落着这样一批人。他们背井离乡,用文字书写着仅属于自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故土情怀。他们质朴且善良,笃信人性之美,将这份信仰深深融进自己的作品之中。京派,这支在历史上众说纷纭的有着独特魅
三十年代的京津两地,流落着这样一批人。他们背井离乡,用文字书写着仅属于自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故土情怀。他们质朴且善良,笃信人性之美,将这份信仰深深融进自己的作品之中。京派,这支在历史上众说纷纭的有着独特魅力的文学流派,将生命与乡土融为一体,让我们从中看见人性的纯净、美好与灵动,又让我们深深地为这些美丽灵魂的陨灭而叹息与悲伤。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第一人,他的文字,朴素却又浪漫,灵动亦不失现实主义的尖锐。他,作为新时代的作家,固然有批判腐朽的一面,然而,他却用一生,谱写了一个独一无二至纯至美的湘西世界。这种精神的依托在我看来是比批判更伟大的诉说。这是他对故土的怀恋,亦是他内心深处不曾泯灭的乡土情结。
熟悉沈从文的人,大多定是因为边城,因为那清澈的河水、干净的少女以及红颜眺望的等待。然而此时,我却不愿从边城去谈他。不是不谈,而是该从本原开始,去看那一方深入人心的水土。初读《柏子》,便可深切体会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常年奔波在外的健硕水手与岸边妖娆妓女的情欲交媾,也许此时在我们看来是件污秽粗陋的事,却正是乡村气息浓郁的体现。这不是乡村的落后或是无知,亦不是人性对于情欲的不能自拔。相较于都市男女的金钱爱欲结合,以及彼此间虚伪的面目,这89是一种人性本真的体现,是反映现代文明带来先进亦带来猥琐虚伪的批判。这是人性中真诚真实一面的集中描写。
当然,沈从文先生在描写本真的同时,并非一味地赞扬他们质朴的灵魂。在这份纯净的背后,他亦批判了与现代文明不符合的落后。譬如《萧萧》中的童养媳陋俗,以及在《赤魇》《雪晴》《巧秀与冬生》《传奇不奇》这四则连续的小短篇中,作者借调返乡下的有着画家梦的“我”看着一个悲剧串着一个悲剧的发生。这是作者巧妙的一面,这个“我”,因为有着画家梦,多抵内心是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而这悲剧,便由巧秀的母亲开始,延续到巧秀或许是更远的下一代。这夹杂着私奔、救赎、宽容的悲剧,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最唯美的结合。是作者对于那个年代委婉的批判,是对沉潭的旧俗,挟私报复的人性的阴暗面,以及官员为了名利草菅人命的痛斥。
这些悲剧总是充斥着过多的人为社会因素,源于彼时彼刻人们尚未开化的思想,我们总是无能为力,只能在心底留下深深的叹息。然而,有的时候,没有外界过多的因素干扰,有些人对于未来茫然无知更是一种更深的悲剧,譬如《边城》中的秀秀。没有外人的阻挠,亦没有门当户对的干预,她却还是与相互爱慕的二老擦肩而过。“也许他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这是一种对于自己残酷人生毫无知觉的悲哀。而悲剧之所以为悲剧,便是要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翠翠之所以深入人心,更是因为这种毁灭不是一时一刻的倾颓,而是人生漫漫,一点一点地衰老而不自知,等到红颜苍老,青丝变白发,终究等不回心中的人儿。就这样走过一生,一点点地淹没在这个混浊的世界里。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美之所以美,并不仅仅是因为来自自然。在沈从文的笔下,还有这样一类人,是在社会洪潮中觉醒的一群生命,他们同样美好、干净。《丈夫》中送妻子去做妓女而借此获得利益的男子,终究觉醒而夫妻双双把家还,这种迷途知返亦是一种美好,是值得被原谅的过去。《大小阮》中有着精神觉醒的小阮,即使四处奔波,终归惨死。却仍旧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与润泽,不必浑浑噩噩一生终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光明的幸福。
这就是先生的笔,它神奇而美好。将我们常常忽略的那一种美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余华曾经大致这样说过,一个优秀的作家,并非是一味地批判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弊端以及人性的阴暗面,而是应该试图从黑暗中发掘出人性光辉美好的一面,给予人们与生活更好的指引。而在三十年代的作家群中,在黑暗的旧社会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尖锐、幽默等讽刺资产阶级的文章,因此不妨去读一读沈从文的乡村世界,从而看见黑云笼罩的世界里亦会有人性的光芒如阳光般冲破过去的桎梏,亦给予现代人贫瘠的精神世界多一点追求的标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