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沉金

历史的沉金

君伐杂文2025-05-18 21:03:57
翻开泛黄的纸张,扑鼻而来的是智慧的芳香,眼前所示是时间的沙漏沉淀下的赤金,仿若一把钥匙,让我得以一窥古往今来之废兴,得悉经纶事务之秘要。这套在我家束之高阁已近十年的丛书,如今总算得见天日,心下不免有些
翻开泛黄的纸张,扑鼻而来的是智慧的芳香,眼前所示是时间的沙漏沉淀下的赤金,仿若一把钥匙,让我得以一窥古往今来之废兴,得悉经纶事务之秘要。
这套在我家束之高阁已近十年的丛书,如今总算得见天日,心下不免有些愧疚。
我家人大多都爱中国历史,爸爸总在我面前提及《资治通鉴》,说这是需要花一辈子来品读的书。但看着这套厚厚的史书,望而却步。直到上了大学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去研读《资治通鉴》,学历史,更是学人生哲学。孰知,开了头,便停不下来。苏秦张仪,孟尝平原,孙膑庞涓,跃然纸上;圣人行迹,良将方略,循例教条,尽数包罗;孔孟之治,黄老之学,孙子之术,尽在其中。一卷阅毕,行路万里,仿若被卷入历史洪流之中,不可自拔。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也不怪毛主席曾阅此书十七遍,并将之作为一生的伴侣。
中国人是伟大的,我从未怀疑过这一点。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一本《管子》开启了一条华夏富强的悠远道路,一本《论语》奠定了一块坚实不移的道德磐石,一本《庄子》奏响了一支天道合一的纯然牧歌,一本《孙子》垂鉴了一个不可超越的战略神话。我们应该骄傲,祖先们在如此之际,便已经将人生哲学,处世智慧,生存之道都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年过后,依旧不可逾越,不可动摇。
而中国的历史便可谓是一本生动详尽的教科书,秦汉、三国、两晋、唐宋,辈出的人才精彩地演绎了王朝兴衰,霸权更替,宦海浮沉,战场动静。几千年的时间,他们将百家诸子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鉴于往事,习于前人,进退可知矣。《资治通鉴》只是中国浩瀚书籍经典中的一本,然能阅毕此书,有所顿悟者,必有成就,古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虽是夸张,可见一般。
日本作家守屋淳读完中国此些古典书籍后,作一篇《中国古典书籍的启示》与人共勉,读后感慨万千。他说:现代的成功者都以中国的古典作为案头常备的书籍。此中道理,与上述之言,不谋而合。
守屋淳先生在文中对《论语》、《孙子兵法》、《庄子》和《三国演义》做了简要评述。很羞愧地说,这些经典中,未有一本读得彻底。大多读至一半便弃了。汉语是很有意思的,它含蓄、内敛、甚至隐晦,一句话的背后往往含着更深刻更复杂的含义,每个人读出来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例如《周易》晦涩深奥,孔子个人对《周易》做了解释,名之《十翼》,我们并不能把他作为官方解释,反而作为另一本文学作品来学习,而后人再读《周易》有何感悟,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这些书比起《周易》通俗许多,但大多也有此道理。
因为《孙子兵法》是我读得相对比较全的一本书,便就拿《孙子》来做个比方吧,《孙子》并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他也是客观实用的生存法则和人生哲学。
始计一篇中,孙子便提出了“知胜五法”,道为上,战争也必须是为了维护正义,非正义的战争必败无疑;天地次之,人不能逆天,须存一颗敬畏之心,只得待天时地利,不可妄动;将法再次,“将者,智、信、仁、勇、严”,不光是战争中的将帅,商场的领导者,皆须具备这种品质。
谋攻一篇,更是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著名理论。体现了“战”,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的下策,屡战屡胜的人并不一定是善战者,更可能是短视者。善战者一定是不好战之人,无智明,无勇功,不去追求名声,不去逞匹夫之勇,如此之人才能做到“全胜”。
军形一篇,是守屋淳先生说的最多也是最赞同的一篇。胜负的结果除了胜和败以外,还有“不可胜”的状态。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因素在“己”,能守比能攻更难,更重要,更可行。
守屋淳说:《孙子》更适用于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中保存自己。这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表达。现代社会,比起两千多年前,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只多不少,只是大多不是流血漂橹的兵刃交接,而是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争。商场角逐、政治争斗不计其数。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全自己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从《孙子》的角度回答,即不要好高骛远,成败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努力。
由此观之,《孙子》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兵书,它不是“三十六计”,事无巨细地教你具体的谋略,而是高屋建瓴,从“人”和“人心”出发,叙述了一个个战略真理。它的现实意义也远不止以上所述,其中智慧,还得自己体会。
所谓,读书实则读人,而读人则是读心。不阅古籍者,可谓愚昧;不知历史者,可谓盲瞽。
然而,张冠英教授在推荐我们这篇文章时,开篇便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外国人从我国书籍中获得如此多的启示,而我们呢?
无论是《论语》、《孙子》,还是《史记》、《通鉴》,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结晶,作为高深而宝贵的文化,在时间的冰封下,它们可以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可以成为日本企业家、军事家的行动指南,可以成为美国畅销书籍的年度排行榜首,却在这里,蒙上了素蟫灰丝,被束之高阁。我们是否该有所思,有所省?
我热爱中国古代历史,崇敬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于自己读书之少深感羞愧。我没有资格谴责他人对这些古典书籍不屑一顾,弃之如敝屣,但思想只有碰撞才会进步,如此,便依旧想呼吁大家重拾经典,一览中华五千余年的沧桑历史,经世致用,各抒己见,一展抱负,再现百家争鸣之盛况。
以此为志,与人共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