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人或狂或狷

中国的文人或狂或狷

笔下有铁杂文2025-12-03 19:58:37
唐韬在《记郁达夫》一文中说:“中国的文人一向分为两类:“狂”和“狷”。《论语》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仲则(指郁达夫)诗学李白,有点“狂”,但也有“狷”的一面,寂寞之感来自他的落落寡合的性格
唐韬在《记郁达夫》一文中说:“中国的文人一向分为两类:“狂”和“狷”。《论语》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仲则(指郁达夫)诗学李白,有点“狂”,但也有“狷”的一面,寂寞之感来自他的落落寡合的性格。如果不是“有所不为”,他就不至于这样潦倒、这样凄苦了。”——我很欣赏这其中的观点“有所不为”的,世间事,只要认为是正确的,客观上也的确是正确的,就去为,哪怕没有一个人和与赞同;世间事,只要认为是不正确的,客观上也的确是不正确的,就不要去为,哪怕和与赞同的人千万或云集。哪怕不去为,就要被迫落落寡合、穷困潦倒和凄苦。
我们不要世俗成见,只要正确。正确与否是我们为与不为的基准点。“有所不为”,其中“有所”说明,并不是盲目排外,全都不为,也不是不加思虑,全都为之。其实“有所不为”之中还蕴含着一句话那就是“有所为”。而这“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前面所说的:正确的时候,就去为,不论众叛还是众和;不正确的时候就不要为之,哪怕和者万千,或者“不为“就要被逼落落寡合、穷困潦倒和凄苦”。
大凡文人都有崇尚自然和坚持真理的个性,我想仲则正是这样。至于唐韬说他“诗学李白,有点‘狂’,但他也有‘狷’的一面”似乎是相反和矛盾的,实则不然,他的“狂”与“狷”其实都是统领与他的基准思想“只要正确”的中心思想和基准点之下的。深深地透析这段话,是因为这段话深深地暗合着鄙人的性格,每每读到这段话,便爱不释手,反复玩味,仿佛横亘时空,找到了伯乐与知己。这是文字的妙处,虽然前人已故,但思想观点和见解却被保存和流传了下来。由此可见,一本书籍远比人本身不朽,而一种思想更远比书籍本身不朽和永恒!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