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而辞发

情动而辞发

瑿魄杂文2025-11-01 14:12:33
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正如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贵在真实。真实的情感,只能来源于真实的人生经历。痛苦也罢,扭曲也罢,疯
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正如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贵在真实。真实的情感,只能来源于真实的人生经历。痛苦也罢,扭曲也罢,疯狂也罢;我呻吟,我压抑,我呐喊。惟有真实,才能催生出感人肺腑的文字。
在诸种文学作品体裁里,散文是最贴近生活的文体。散文不能虚构。这些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文字,总是比虚构的情节更具感染力。
散文作者笔下的世界,就是他的内心世界。即便小说,也是在虚幻之中打造真实。
三毛在致贾平凹的书信里说:“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散文是那么直接,更明显的真诚,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那不是‘黑氏’的生活告白,那是您的。”
散文,是人类灵魂面对悲欢离合的真情流露,大多是作者心灵痛苦时的记录。生活中的不自由和莫名感伤,使作者只能用文字宣泄排遣。这是一种赤诚的写作方式,是真实自己的观照。
散文写作是一种使命。驱使作者从事这种痛苦而美妙工作的,是强烈的内心召唤。

散文最能让人享受阅读的乐趣。无论严冬还是酷暑,无论深秋还是初春,读一篇好散文,感动的暖流会使窗外的平常景致变得美丽起来。
散文是故乡的山水、母亲的白发、亲朋的聚散,是直面心灵的返朴归真,是对生命的发问。它使我们从真挚情感里获得慰籍和温馨,不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琐屑和卑俗。
散文不是生活,但描写的又是生活。恰如齐白石论画时所说,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散文之美,美在从生活的真实里提升出“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散文叙述作者最真切的情感,虽然只是一段经历,一丝悲欢,一星冥想,却是令人终身难忘的情感。
我国散文流派历来异彩纷呈,是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
近几十年来,散文渐趋狭义化。狭义的散文,专指以记述和抒情为主,自由灵活抒发作者感受的文学作品。广义的散文,包括了许多已经自立门户的文种,如散文与新闻学结合产生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与历史学结合产生的人物传记、回忆录;与地理学结合产生的游记;与自然科学结合产生的科普散文;与政治学、社会学结合产生的杂文;与广告学结合产生的广告散文等等。此外,还有与哲学结合产生的“哲学散文”,即先前的“哲理散文”。

应该承认,真正的文学不全由内容决定,也取决于语言。语言和内容的统一,是所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标志。散文是诗的延伸。对于散文作者来说,娴熟巧妙地掌握语言尤为重要。散文作者的才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字的驾驭。
散文的语言风格是散中见韵,散中见整,散中见意。散文之美,美在行云流水的文笔和姿态横生的布局,以及在自然文理之中流淌出来的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渲染快乐却不是无节制,倾诉悲哀但不过于悲伤),正是散文写作追求的美学观念。换言之,就是在平和冲淡之中凸现最深的喜悦和悲哀,而不是通过激烈张扬、剑拔弩张的笔法来体现。故庄子亦云:“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古人讲究“文以载道,道在其中”。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温飞卿(庭筠)之词,句秀也。韦端已(庄)之词,骨秀也。李重光(煜)之词,神秀也。句秀不如骨秀,骨秀不及神秀。”这也是散文写作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句秀,写景叙事抒情应该准确流畅。第二层是骨秀,要写出意境、感觉、感情和美感。第三层是神秀,即有深层的感悟和传神的文字。
内容和语言,是优秀散文作品的两个组成部分。深邃的感悟总是内敛于对客观事物的真切描述之下,惜墨如金,绝无矫饰。把那些深埋心底的悲喜,只化作一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悠悠叹息。

散文,说到底是一种心情。或悲或喜或怒或思,或小桥流水风花雪月,或大漠风沙豪气勃发。散文是无规范的。散文以自由为灵魂,以散见整,散而不乱,在散中自成章法。当散文不固执于散文之时,才见散文。
散文比小说诗歌更崇尚自然、贴近人情,更向往兴之所至。季羡林说:“散文应该以抒情为主,叙事也必须含有抒情的成分。至于议论文,当然也不可缺,却非散文正宗了。”情感生活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部分。没有情,就没有散文;没有真情,就没有好散文。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无论写、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散文与小说不同,小说是戴了面具的写作,散文则是赤裸灵魂的直白。有人说: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而散文是悟出来的,只有“天地贯通以后的人才能写散文,才能写出好散文”(贾平凹语)。所以福斯特才有“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的说法。
散文是个人性灵的刻录,成熟的散文更注重叙事,发掘卑微而真实“我”的心灵印痕。
散文不怕偏见,因为每个作者的思想观念就是种种偏见。

散文是本色文体,最忌讳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写作者必须确立自己的一种态度,一个个性,一片领域,用语言将充满个性和自由的感知表达出来,将感悟的触须延伸到思想和梦想的深处,才能在字里行间喷薄出动人心弦的魅力。
文学原是痛苦衍生出来的艺术,散文更是作者寂寞中的自言自语。对于这些心灵絮语,只有同样自言自语的读者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的内涵。
真正的写作与灵魂有关。只有当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时,才能在纯粹的文字里诉说自己,为自己而写,不再在意他人的褒贬。这样,作者的笔触才能得以自由放任。
文学批评家谢有顺说得好:“本质上说,散文是业余的文学。所以,我对那些专以写作散文为业的人,历来是很讶异的,我不认为他们的专业姿态能帮助他们写出真正的好散文来。”
散文写作是一种完全自觉的选择,它蛰伏着作者的天性。以人品与文品血肉相依的本色,凸现那充满个性的“我”。
北村说“一个写作者并不是因为明白了为什么写作才写作,而是写作让他明白了为什么。”
散文对自由的依赖超过所有文体,没有精神自由的照耀,就写不出真正的散文。只有把散文还原成自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