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种草?

植树?种草?

射月杂文2025-04-04 17:02:43
如果,你荣任某一城市的管理者,而城市需要绿化,你会选择是种草还是植树?我读大学时的城市,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草地。咋一看,城市的绿化做的非常到位,可实际效果呢?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那绿油油的背
如果,你荣任某一城市的管理者,而城市需要绿化,你会选择是种草还是植树?
我读大学时的城市,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草地。咋一看,城市的绿化做的非常到位,可实际效果呢?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那绿油油的背后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草地的吸尘、吸污能力低。那绿油油的的草地,实际的吸尘、吸污能力要远远低于同面积的树木。
其次,草地的需水量大。一般草类根系不发达,不能自身从深层土壤里汲取所需要的水分。再加上“热岛效应”,城市里的蒸发量要大得多,这就使得人为的供水量要比同面积的树木大得多。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绿化的费用,也就增加了财政负担。
另外,草地的防尘、防风效果要比树木差得多,如果城市的沙尘比较严重,种草的效果就会远远低于植树。
但在这座城市里,种草的面积要远远大于植树的面积,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也不难明白。草类容易成活,及时收效就要远远快于植树,而城市绿化水平是评定城市管理者政绩的标准之一。
反观植树,树木的成长周期较长,而其效果的显现也可能要长于一般管理者的任期。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任期内种下的树,可能就成了他人政绩的“嫁衣裳”,而种草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益。
那何必要舍易求难,舍近求远呢?这所谓的政绩工程,也许正是城市管理者不遗余力“种草”的原因。
从更深层次来看,我们现行的政绩评定标准则是这种“短视”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一个官员的政绩评定是看其在任期内的“及时”工作成效。而一些长远收效的项目则很难在短短的任期内显现,于是短期收效的“种草”工程便一桩接着一桩。
先是城市里的旧房改造,一个个城中村被拆迁、改造,而随之而来的就会有一些所谓的强拆,而后就有反强拆的抗议甚至自焚等恶性事件。
接着,一个个高铁项目瞬间上马。高铁里程越来越长,高铁速度也越来越快,再接着就开始有了类似“放卫星”的吹嘘,再接着高铁就出事故了——温州高铁事故,不知让多少人心伤。
如此看来,大范围、不切实际的盲目的“种草”举动实在是弊大于利,片面的政绩工程也实不可取!
可如何才能减少这些所谓的政绩工程呢?也许政绩的评定标准的修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制定长效的政绩评定标准,也许可称之为可持续的政绩考核,从工程或项目的长远收益,而不再仅仅从短时的收效,表面的成绩来考核官员的政绩。
也许只有这样,官员们才能越来越多的“植树”,而不是盲目的“种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