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乱语议叶韵

胡言乱语议叶韵

栽跤杂文2025-04-05 20:50:57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红袖的这段日子里,我学到了好多,特别是诗词上面,(在此感谢那些编辑们说声:谢谢您们)但是由此我也产生了一些念想:1、将来我们的后辈更加不会作诗词怎么办?这个问题已经表明,现在的人们在这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红袖的这段日子里,我学到了好多,特别是诗词上面,(在此感谢那些编辑们说声:谢谢您们)但是由此我也产生了一些念想:
1、将来我们的后辈更加不会作诗词怎么办?
这个问题已经表明,现在的人们在这些方面已是大不如前人了,或者说承前启后是急迫的,眼前需要思考对待的事,是否?
2、由于后辈们认为艰涩难懂,甚至难以欣赏诗韵词美。
这个最有名的事例就是李商隐,在宋朝以降人们因为李商隐的晦涩引典,就历久的一代一代谈论着他的晦涩难懂。得出的疑问是:难道要我们后人每个人读诗写词前,必须先做一个历史学家,亦或考古学家,等等学家。(要知道历史在延续,诗文词赋浩瀚如海)何况还得面临其他问题,那时不要说精通,确实理解欣赏都是一个问题,如我们现在看《易经》。易经也得传承……需要传承和发展的事物太多了,这里不谈题外事。
 3、如今我国一半疆土的人们没有入声仄韵,以现在读法就难以欣赏到保留入声仄韵诗词韵律。
我国几大语系和特点我这里不说了,因为较为繁杂。(印象中章太炎具体的谈到过,有兴趣的朋友自己看看。)但是总的来说,如今北方(基本是黄河故道以北)无入声为仄韵语言特点,在读诗上面就有时觉得困惑和不解。以至于以现在读法就难以欣赏到保留入声仄韵诗词的韵律美感。
比如杜牧的这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斜”字今读Xie第二声(音同鞋),那么就失去一些韵味,而江沪一带读起来还好一点因为依旧是古声Xia第二声。(音同霞)
4、依照古诗韵词韵将会和现在读法矛盾多多。
这个问题在已今为古的前人时就存在了,所以有各种版本的韵书,甚至当时的皇家定书韵范本。在元代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北方为准,除了《平水韵》等韵书外,就适应时代潮流,出现了元曲曲韵。而出现这些,就是对前人的香火传承和改革创新。不是吗?无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的出现都是传承和创新。
再举一个其他事例:京剧是昆剧的传承创新,短短岁月内成为国粹。但是崛起迅速,现在情况也堪。昆剧转京剧是创新,现在还是要,否则面临的依旧是消失于历史洪流。(竞争的愉悦(娱乐)对手不会心软的)
 5、试问一下,现在填词的有几个真正懂得故去的曲调?现在保存的古曲还有么?不是指曲牌。
这个问题是无需多说什么的,也不必说什么。(看看快餐文化的侵蚀各种传统文化的现状)
那么,试问我们在诗词某些定断上,今天的坚持还是对的么?我们今天的坚持还要坚持下么?想想现在我们真正懂得和接受的有多少?从事此项教育的有多少?接受教育的有多少?将来又会有多少人会懂会用?
其实,我想说的是从诗经古风之前开始,就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记住我们是先有语言后又文字,后来优美的语言产生韵味的文字。
汉赋唐诗宋词汲取前人的精华,吸收民间的神淬,而形成的独特优美的赋诗词曲。唐宋收前人律韵乡间野曲而成唐诗颠峰宋词高峰。元曲兼收唐宋诗词乡野旎曲,民歌小调而大成元曲。
可是,我们呢?我们经历了自古以后最剧烈的语言改革,最终那语音分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说白了就是一二三四声。汉语拼音化,随着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深入,预见的将来四声估计还会简化为平音,仄音两种,其他的语调渐渐模糊消失。去问问走出校门没多久的人就知道了,知道拼音却忘了几声的逐年增加。
综上总总,我们还要坚持而不是向古人一样与时俱进么?唐朝的鼎盛不是拘泥不化,而是海纳百川,宋时的经济繁荣不是龟缩而是放开(宋朝时严管军事放开经济,不然也不会赔款多多了,不会有清明上河图了)。我们是否可以按照《现在汉语词典》找出汉语拼音和叶韵之间内在的符合现在实际的现代诗韵!
能否让诗词永远的诱惑着我们,无论是古人,今人。孜孜不倦的享受着、理解着这个诱惑。
能否让诗词永远的璀璨着光芒,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都能学习懂得和运用我们的诗词风韵。
如果本着传承创新的步伐,相信一定会的!
我真心希望诗词歌赋繁荣起来,没有恶意。所以胡言乱语一番,也许有些偏激了……
依然学习近体诗词。呵呵盼红袖能出《红袖添香现代叶韵》
特别说一下,汉语拼音的出现就是改革创新,汇融世界,利于文化间文明间交流。

2010.04.05清明节于扬州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