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读书

且说读书

焜黄杂文2025-03-08 11:40:08
“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到书我不敏感也不是没感觉,我唯一能想到的恐怕也是这两个句子。我之于书带点随意性。有人读书解闷,有人读书为学识,有人读书为提高文人气质,而我读书则漫无目的。说解
“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到书我不敏感也不是没感觉,我唯一能想到的恐怕也是这两个句子。
我之于书带点随意性。
有人读书解闷,有人读书为学识,有人读书为提高文人气质,而我读书则漫无目的。说解闷亦可,说为学识亦可,说为那点文人气质亦可。不管怎么说,我就是个乡野村夫,看书只看农事抑或故事与己有关缘己喜欢。看来书并未将我塑造成多奇怪的形状。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博士之形状不可不稀奇。在那个只知道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疲于科举的封建时代能有这一形状可谓天下奇观。可惜我非陶博士,不求甚解,没有会意,确是挺多却未曾欣然忘食过。
现在的生活节奏远比陶博士那个时代快。书自然也千奇百怪地有,成书的速度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快。书海确是实实在在的书海,只是不知道会渡过几个人抑或淹死几个人。这样泥沙俱下的壮景,我选择了了随意性。
我是一个对文学略感兴趣又因缘巧合地被调剂到了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文科生。面对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外国文学、近现代文学诸如此类我乐于学习而不喜欢授课老师的详解。我倒是更喜欢他们授课当中的许多生活小故事。按理说,像我们这类学生对于名著的品读是必不可少的。说实话,中国四大名著让我真正完完全全读下来的唯有《三国演义》一本而已。《西游记》《水浒传》翻过几页,《红楼梦》花了几年看过几时回,此间借给许多女生看过,无一例外以我万分之一的时间看完全本。
我看书总是这般随意性,对于那些网络文学轻轻掠过,对于那些名著也是捡自己喜欢的。我以为读书不应因为你是谁而刻意勉强自己去看一本书。花几天时间地折磨自己,毋宁捡基本适合自己的书实在。我自以为如此这般强迫实在残忍,不但在肉体上也在精神上伤害了自己。最终甚至学无所学还烙下厌学的毛病。这样的行为非不得以而不为。
读书就应符合自己情感的客观规律以娱其身。书的产生可以说是为了传播,既然是传播,这传播的东西自然有适合自己与不适合自己之别。书如是多,如只读他人认为你该读之书,那读书也未免太可悲。读书而没有自我的读书,即便读遍时间所谓名著又如何?谁能确保你就是博学者抑或名家?这般强迫不是傻子即是机器。
我的随意倒是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来。有一次,丘金英帮我到图书馆借几本书看。我说,除了名著,任何书都可以。这倒不是我不看名著,只是当时我确实没那心情看名著。我觉得名著大多已形成其固定的风格,不是适合我当时的心境。况且,名著并不是任何人的名著,只是冠以这个呼出而已。好比李白,未必每个人都喜欢,他的诗也未必每首都受人喜欢。每个人都有其喜欢的作家也有其不喜欢。每个优秀的作家也都有人赞赏也都有人批判。所以,读书还是顺应自己的心境好。有时带点随意性有何妨?百年千年后,或许你留下的手稿也能成为名著。
读书,就是要具有自己的随意性。自己选择自己的书籍。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选择顺应自己心境的书籍。那些虚假的气质强求不来,切记表面文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