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看后感
说起历史,其实我也不懂得多少。要让我评价这部电影的真实性,我很是衰。我只是想说一下,自己看到的鸿门宴。好像中国影片已经有好几部,都是由第三者来讲述故事的发生了。这个开始不足为奇。好像每一场战争都是用血
说起历史,其实我也不懂得多少。要让我评价这部电影的真实性,我很是衰。我只是想说一下,自己看到的鸿门宴。好像中国影片已经有好几部,都是由第三者来讲述故事的发生了。这个开始不足为奇。
好像每一场战争都是用血换来的,是不是一定说用“血”换来的战争才是真正的历史,用血换来的王者才是真正的王道。这好像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至古都是成功者述说历史。大人物改变大历史,小人物做历史的过客。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是一场爱情和战争的影片,也不能这样讲,应该说中国的影视界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会有爱情的夹杂,这好像是惯例。一部成功的影片是看它的票房有多高,所以不会评价它故事的戏剧化。刘邦和项羽只能存活一人,那么历史述说的是刘邦的伟大。项羽鸿门宴的妇人之仁,造就后来的整个败局。胜败乃兵家常事。以前,听一个朋友这样说过:他说他喜欢刘邦,因为他具有办大事者的风度,不拘小节。另一个朋友说:我喜欢项羽,他有做人的根本与仁爱。其实,一些事情不就是各说各有理吗?如果非要纠正谁对谁错,那么我们是找不到答案的。所以,我们暂且不提。自古永远都是成败论英雄。
我想说的是,这部戏剧给人的一种感觉,也只是个人的感觉。心有那么一种纠结的疼。
先说刘邦,他用手段取得了咸阳。在鸿门宴的时候,他险些杀掉张良。在最后统一天下的时候,张良、萧何、韩信、樊哙,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免。按照常理说,他们是功臣,他们应该会有很好的待遇才对,可是他们的结局和我想象的相反。懂大理的人会跟我讲,如果不把这些人除掉,那么他坐天下,就不好坐,会遭到别人的威胁。他们始终坚信,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秦始皇,勾践,就连毛主席,不都是这样的嘛。“文革”、“焚书坑儒”,只是人类的私欲罢了,他怕别人跟自己抢天下,所以选择了在没有被人灭掉之前,先灭掉别人。我想这应该是没错的。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多人害怕了失去,害怕了被别人抢尽风头,所以,他们选择先发制人。这是一个人“本性”的概论,应该不分对和错的。
项羽,可以退而只求其次,可是他偏偏没有。他无言面对江东父老。一个至情至圣的人,让他选择苟且偷生,比死了还痛苦,他的结局是肯定的,最后他死在了那个冬季。在范缜和张良的对局中,他选择了相信张良,多么一个傻傻的人啊,一个是跟随了自己几十年的范缜,一个只有几天的张良。他居然选择相信张良。最终,范缜的离去,给下面的故事有一个很快的结局,注定失败的故事。在我读过的书中,听过的故事中,他们是这样说的。说,那天有蚂蚁汇成了一个“败”字,说有一条小船在那个江边,还说那个划船的船夫有让项羽上船,可是项羽没有。不管是什么都好,反正历史终究是项羽败了,在那个江边死去了。如果他上那条小船,假设范缜没有死,项羽是不是就会称王?其实看到最后,我不那么甘心项王死去,我不甘心历史的结局是这样,可是我没办法,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和假设,所以我的种种不安与猜测只能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
这一切都应该归于“人性”吧。刘邦可以做到“忍辱”,可是项羽就做不到。如果那天是刘邦的话,那么他肯定会搭上小船,重新再来。人和人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有不同的命运,这应该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传说。
最让人搞不懂的应该是,张良和范缜的关系。他们是敌对,甚至范缜的死,张良也脱不了关系,可是在最后却又是张良给范缜送的行,他们是敌人还是朋友?我想应该是属于知音,这也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最大的敌人也是你最好的朋友”这句话的写照。这两个人给了一个很完美的诠释。让范缜的死不会太凄凉,注入了人性化的东西。
一个人终究到老,是孤单的。在最后,刘邦说,他没有相信任何一个人,那种无助的失落与祈求。张良,最后的回眸给了影片一个完整的结局,述说了整个故事的传奇。就这样当影片慢慢拉下帷幕的时候,我的心跟着有种不安的感觉,我不知道怎样的结局会是我想要的结局。所以,没有了定论。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
下一篇:别被追求毁了幸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