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比”
一说到比,无外乎比大小、比美丑、比胖瘦、比高矮、比贫富等等。比的主角往往是人,内容则是各自拥有的外貌和物质条件。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参照物。没有参照物,比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树的参天之大,我们就无从知晓
一说到比,无外乎比大小、比美丑、比胖瘦、比高矮、比贫富等等。比的主角往往是人,内容则是各自拥有的外貌和物质条件。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参照物。没有参照物,比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树的参天之大,我们就无从知晓蚂蚁的渺小。没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我们也就挑不出奇丑无比钟无艳。没有豪右也就无所谓闾左。缺了参照物,比就像少了腿的大象,无从支撑。
所以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了,任何事物的差异都是相对的。譬如,现在流行瘦,胖美人也就吃不开了,骨感才是硬道理。而我们现代的瘦美人放到以丰腴为美的唐朝便成了撑不起侍女服的残次品了,真真个丑不堪言了。
这就说明了事物并不是绝对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朝代的变迁而变迁。爱因斯塔的相对论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是关于比的科学理论。
比本身并无好坏,只不过是一个动作,而攀比则想当然是个贬义词,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我们判定攀比是从一般意义上论断的。而从相对论出发则不一定是贬义词。难道我们在学业上、服务上工作努力上的攀比也不是好的吗?比字是中性的,难道攀这个动作就是贬的吗?我们攀的目的就只是好高骛远而已?可攀明明有攀高枝和攀登之区别啊。
这又涉及到看问题不能一刀切一概而论了,也就是所谓的要用发展而又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可是人囿于自己的地位和目之所及,怎么可能又发展又全面,占尽时间和空间的轴线呢?如果真如此的话,那就应该改叫神而不是两腿直立行走能劳动的人了。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的精神,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的口唱出了人的伟大,“人啊,你是万物的灵长!”是充满感情的喷发。相对的,启蒙运动则侧重于人的理性思维,强调一种理性的人生态度。如果为他们各找一个代言词,那么就是感性和理性了。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两种思维,是不可摆脱的两种思考方式。关键看你如何把握住这两只桨,让你的人生之舟向前。比较这两种思维孰优孰劣是愚蠢的。因为它就像问我们左手和右手谁更重要些一样。
有些东西是可以比的,有些东西却是你比不下去的。唯有失去了,你才发现它的可贵,比如真爱。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歪说“四大名书”系列之《红楼梦》
下一篇:铜钱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