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过生日”浅说

“宝钗过生日”浅说

尸山血海杂文2025-10-30 01:22:09
在《红楼梦》中,为宝钗过生日共两次,一次是在二十二回,一次在一百零八回。从两次的描写来看,高下之分好似明显的。后一次既没有必要,艺术水准也不高,所以我们只能欣赏第一次。从缘起看,是从王熙凤和贾琏的闲聊
在《红楼梦》中,为宝钗过生日共两次,一次是在二十二回,一次在一百零八回。从两次的描写来看,高下之分好似明显的。后一次既没有必要,艺术水准也不高,所以我们只能欣赏第一次。
从缘起看,是从王熙凤和贾琏的闲聊中我们得知,贾母知道宝钗已经十五了(虚岁),是将笄之年,所以要为之过生日。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原因,关键还是因为宝钗是她将来的孙媳妇,从为宝钗过生日这一举动上,我们也就可以看出黛玉与宝钗在老太太心里的地位了。所以王熙凤说“自然与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按理说,黛玉是贾母溺爱的外甥女,应该好好为她过一回生日才对(当然也过过)。作者如此安排,是要向我们暗示宝钗地位在悄悄的上升,这也为后来的“金玉良缘”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一活动,主要人物形象得到进一步刻画。
先看宝钗。作为受宠之人,她自然是学得更加乖巧。当贾母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西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结果是“贾母更加欢悦”。所以点戏点的是《西游记》和《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当凤姐说唱戏的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时”,宝钗“心里也知道,便一笑不肯说”,从这一个个细节中,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宝钗的心机。
再看王熙凤。一开始贾母出银子的时候,她就百般打趣贾母——“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做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就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我们。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一番话,入情入理而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博得了老太太的欢心,又委婉的表示自己小小的嫉妒。点戏时,她点了《刘二当衣》,贾母“果真又是喜欢”。
再看黛玉。老太太出钱为宝钗过生日,很明显对她来说是一种无声的疏远,所以当宝玉叫她时,她就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其因妒生气之心一目了然。
再看贾母。通过过生日以示自己对宝钗的疼爱是不容置疑了。在这一情节里,她的开朗、慈爱和喜欢与大家同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得到强化。王熙凤的一顿打趣,让她乐不可支。“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梆梆的。”。自己喜欢听戏,让宝钗黛玉等人点戏,充分体现了她对小辈的疼爱,而黛玉要让薛姨妈王夫人点戏时,她却说“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这一番话,把一个年老长辈的风趣与幽默刻画的入木三分。散场时,她见两个唱戏的孩子小,感到很可怜,于是让人拿了肉果给他们吃,还赏了两串钱,其慈爱善良的性格可见一斑。
此外,当王熙凤说那个唱戏的孩子打扮起来像一个人时,宝钗是心里明知道而“不肯说”,宝玉是明知道而“不敢说”,而史湘云却是冲口而出说是“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在这里,宝钗的守拙,宝玉的担心,湘云的率直,被作者以简省的笔墨勾勒出来了。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样一点。那就是宝钗念给宝玉的关于《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里一节唱词。“……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芒鞋破钵随缘化!”。这很明显是暗示将来宝钗和宝玉的结局:结婚后时间不长,宝玉就出家了。
短短的情节里,作者费尽了心思,做了精密的安排,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不愧为文学大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