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京剧进课堂”

有感“京剧进课堂”

三牧杂文2025-12-13 03:06:38
新闻天天有,只要你留意。今日看电视就听到一条新闻:“京剧进课堂”。说的是先在几个城市试点,然后推广。消息传出,有褒有贬,不过中学生普遍欢迎。内容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中的优
新闻天天有,只要你留意。今日看电视就听到一条新闻:“京剧进课堂”。说的是先在几个城市试点,然后推广。消息传出,有褒有贬,不过中学生普遍欢迎。内容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中的优美唱段,在音乐课时教唱,即弘扬了国粹京剧,又活跃了文娱生活,还不增加学生负担,何乐而不为?
其实,戏剧进课堂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上初中时,音乐教师就教我们学唱豫剧名段。像《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等,我校学生人人会唱。豫剧明星常香玉的唱段大家争相学唱。从此我爱上了豫剧,年纪老而兴趣不减。对于豫剧(还有评剧、黄梅戏)我是百看不烦,百听不厌。如豫剧《朝阳沟》、评剧《刘巧儿》中的某些名段,至今我还能哼上几句。
老实说我不大喜欢京剧。京剧唱腔优美,武打精彩,就是节奏太慢,拖腔太长,唱词不看字幕听不懂,而且多是古装戏。京剧的大普及,得益于文化大革命中的几个现代京剧样板戏。那时文化生活贫乏,现代京剧天天播放。更重要的是现代京剧保留了京剧原精华和传统美,而且贴近生活,吐词清楚,广大群众能听懂,因此受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迎来了戏剧的春天,再不是现代京剧一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振兴京剧的呼声更是高涨,传统剧目纷纷登场,春节文艺节目有京剧清唱,有京剧专场。可是奇怪,大张旗鼓地宣传了多年的京剧似乎并没有振兴,而且听众大有逐渐减少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京剧过分强调继承传统,缺乏革新,古典剧目太多,现代京剧太少。如果一天到晚总是《苏三起解》、《空城计》、《包龙图》、《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再好的大餐也会吃腻的。加上京剧唱腔难懂,一边看字幕,一边欣赏古典京剧,实在索然无味(对懂行和京剧爱好者除外)。
过去看一场京剧花钱不多,普通百姓能看得起。现在京剧是高雅艺术,戏票太贵,一般人看不起,而且又欣赏不了,只好敬而远之。要普及京剧、振兴京剧,京剧进课堂实在是明智之举。但是,京剧的出路在改革,要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高和普及相结合。京剧也要大众化,要多编多演现代京剧,如是,京剧一定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