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岩山

游灵岩山

凶歉散文2025-11-20 16:02:59
山之以为名胜,我想大致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山美,形状奇伟峻险,峰聚峦叠,可比拟成百兽,可想象,有传说,然后借籍文人的气息,名声鹤起,就是黄山也需要李白、徐霞客。所以我觉得灵岩山不值一游,她绝对比不上我
山之以为名胜,我想大致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山美,形状奇伟峻险,峰聚峦叠,可比拟成百兽,可想象,有传说,然后借籍文人的气息,名声鹤起,就是黄山也需要李白、徐霞客。所以我觉得灵岩山不值一游,她绝对比不上我走过的名山大川,泰山的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势就压过她;黄山的一棵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亲情就胜过她;雁荡山的一片石,“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哪里是她可以仿佛的。
由浙江象山县城出发向西南三十里,行至灵岩山下,我只是用平常的心理来惴度她,单峰奇起,是仙人掌的叶片;怪岩绕主峰,宛如海爪兰、佛手印,倒是两座主峰之间的深壑,颇有气势,纵式的堆叠,使山更显层次。好象藏着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
有若有若无的好奇心,就不枉一游了,如果十分明了,反而没有欣赏的乐趣和需求了,我大致这样想,可是置身于山中,观念全变了,只觉得山中多灵秀,到处允溢着美。她是这样自然,不带一丝矫揉造作,这样奇特,没有一分古板平庸,这样险峻,富有独特的生命力。
在我所游历的胜地中,如果把晋祠比作大家闺秀,那么灵岩山就是小家碧玉,前者有千年历史,所以古木参天,林阴遮日,名人的足迹遍布。可是置身于灵岩山,疏密相间的修竹长篁,透着神清气秀的阔朗,林涛止歇,溪流无声,偶尔点缀几声不知名的小鸟的啾啾声,更添安静,树枝细小紧密,树冠紧挨,枝叶密簇,如毯,如褥,如缎,使人浮想连翩,几百游客上山,在林间小路倏忽散开,不见人影,空余银瓶乍开般的欢闹声。如果把黄山比作雕镂琢磨的玉壁,那么灵岩山就是卞和手中的玉石,是凤凰栖集的,却不为人知道。前者人工沓成的台阶,修成的横山缆索,镂空的峭壁小路,总使我感觉是人工破坏了神工的布局。可是走在灵岩山的小路上,有的还留着山洪冲洗出来痕迹,凸出的岩石忽尔蹲在游客面前,使你觉得眼前没有了道路,诱你爬上山石,忽然展开一副开阔的境界,有的依着野兽踏出的痕迹,荆棘丛中便有了生命的气息;有的是樵夫日久天长的劳动留下的记载,依着地势,独辟蹊径,包含着勤劳和智慧的因素。
据说苏州园林的美景是匠师们用很富有层次感的墙廊间隔,增加景致的深度。可是灵岩山的匠师是谁?灵岩山为了显示层次感,用的是这样的大手笔,纵横面全都富有磅礴气势,从东面上山,横截面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底是湖泊海港,如画锦屏,衬点点碧螺山,云雾缠绕,象幅神奇的国画,偌大的画卷;山底是峡谷平地,藏着小村落,小农人家,小桥流水,不经意间设置的布局竟然也这么雅致,腰是群峰围成平台,自然形成高山湖泊,波光粼粼。山颔地势平坦,临渊筑舍,为两座庙宇,叫静灵庵、静云庵。庵建造于宋朝嘉祐年间,年久失修,现在的寺庙已经没有宋的建筑风格,但是门口两根古老的石柱还在述说历史的风云际会,石刻对联“灵鹫飞来留飞石,岩化梦后化奇峰”,不仅是作者天赐神思,想象浪漫,更是不可思议的传说,使游客割裂了与现实的渊源,徒剩下“仙人乘鹤去,空余灵岩在”的无限惆怅。山巅是灵岩,仿佛为了显示其尊崇重威,朝南的顶峰纵截如刀切,陡峭近九十度,酷暑里,站在下面,享受着石头泛出的凉气,不能用词语来形容灵岩险峻,只能感慨造化的神奇。
灵岩山的魅力还在于其险峻,南面上山,堆叠的岩石,层起的峰峦,突兀的灵峰,虽然动人心弦,倒还能跻岩攀登。东面的几百米高山,齐切切地如刀砍斧斫,想在此上山,动都不用动脑筋,连颇能扎根于悬崖绝壁的松树,也似乎退避三舍,于是裸露的石壁,仿佛钢筋铁骨,连鸟儿也怕在此做窝。站在舍生岩上,阴雨的日子里,云雾在脚下缥缈,感觉美妙极了。可是在晴朗的日子,不能近看,近看,脚底陡然间嗖嗖发痒;可是不能不近看,实在不能错过造化赐于的美景,贪婪地感受刺激,累了,才舍得远眺,眺望的景色,实在不俗,崇谗江四周围绕,如锦如缎,点缀的小山,太多太美,象指甲、象狮虎、象海螺……不能一一比拟。水,山,再加上云雾缭绕,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海,只知道眼前分明是幅精美的国画。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我呆在故乡几十年,才知道有这么个美妙的所在,觉得实在有点遗憾。我知道我的同行也肯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在下山的路上,穿行在茂林修竹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收集起山上堆集的腐土,说是带回家里养花植草,但是我知道他们没说上一句我爱家乡的话,心底里却被深深地迷上了,竟然把这里的泥土带回去作为纪念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