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

排批散文2025-04-02 01:53:18
近读苏老泉的《六国论》感触颇深。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他说的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事,用的却是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旧事,有指桑骂槐之
近读苏老泉的《六国论》感触颇深。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他说的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事,用的却是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旧事,有指桑骂槐之嫌。今天我们读来,还觉得他所言极是。难道他长着前后眼,可以往前看一千年,往后看一千年不成?
有人就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富不过三代”。真是这样吗?
历史上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实例。父辈们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基业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儿子们挥霍殆尽。秦始皇带领他的将士们东奔西突,南征北战,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到了他儿子手里就拱手让人了。经济社会里好多的家族企业从无到有,由盛而衰的过程确实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富不过三代是中国人的一种劣根性的表现。说通俗一点就叫“吃祖宗饭”,总有一些人有条件去吃祖宗饭,到了不吃不行的程度。后来干脆就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形成惯性,想刹住车也不能够。我们大多数人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太强,父母发了家有了钱以后我们就很容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父母也会觉得自己受的苦不应该再让孩子来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能让孩子重走,正是这种心理,才导致即使是孩子们缺失了奋斗和进取的精神而满足于父辈们打下的基业,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时,父母对孩子的胡作非为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这就是富不过三代这一现象产生的土壤。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临终前想吃儿子做的馒头,并且留给儿子一句话: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句话成了教育子女晚辈的样板教材。《三国志》记载,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与之相应的还有一句是“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后人常用以比喻希望晚辈威武英贤而不是庸碌无能,显示长辈对晚辈的某种期盼。到了宋朝,词人辛弃疾就发出了这样的追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想让自己创造的财富和辉煌可以传之万世而不衰败,只能是长辈们的一厢情愿,儿子们就不这么想了!已经有了棵大树可以乘凉,谁还愿意再去种树或者是自己长成大树呢?已经有了安乐窝,谁还用“暴霜露,斩荆棘”,受苦受累呢?有些人因为自从有了一些资本后就开始把资本不当一回事了,就开始了胡乱折腾,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败家子出现了。
败家子们何以败家呢?因为他们不知道父辈们创业的艰难,体会不到父辈们餐风露宿的艰辛,当然也就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所以就会“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时候读《西游记》,囫囵吞枣,奇怪书里那些妖魔鬼怪何以都是三头六臂还要为非作歹,现在想来他们大概也属败家子行列。并且这些魔怪都是有来头的,都是天神玉帝身边的喽啰,这些喽啰仗着和天神玉帝沾亲带故,在下面没有给天神玉帝脸上争多少光,而是作恶多端,败坏了天神们的名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损坏了天庭的家业。
还有一种说法在某一个时期很是流行。“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猛一听似乎有道理,往远古了说皇位继承,往近了说子承父业,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谬论纯属唯阶级论,实在是不堪一击。生活往往是生动的教科书。英雄的儿子不全是好汉,反动派的儿子也不都混蛋;龙凤的儿子可能是一条虫,老鼠的儿子说不准就成了一条龙。无论老子如何,儿子的日子还是要靠儿子来过。
富能不能超过三代,不仅要问第一代,还要问第二代和第三代,更要看第二第三代的表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