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之五——印度初体验

西行漫记之五——印度初体验

绷劲散文2025-07-24 14:18:04
离开蓝毗尼,身体状态快速恢复。28日早晨,乘车入印度境,开始了五天四夜的印度之旅。我们的旅行车行经印度北部经济欠发达的两个邦:北方邦、比哈尔邦,先后到访拘尸那迦、巴特那、那烂陀等地,后又乘机到访印度首
离开蓝毗尼,身体状态快速恢复。28日早晨,乘车入印度境,开始了五天四夜的印度之旅。
我们的旅行车行经印度北部经济欠发达的两个邦:北方邦、比哈尔邦,先后到访拘尸那迦、巴特那、那烂陀等地,后又乘机到访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终于以立体的形象呈现在眼前,耳闻目睹,亲身体验,自然也得来不少未必深刻、但却直观的感受。我把这些直观的感受总结成了几个“基本”,虽有些戏谑,然而却真实。
一曰:耕地基本靠牛,收割基本靠手;乘凉基本靠树,运输基本用头。
可能是北方邦与比哈尔邦都处在恒河冲击平原上,几天的旅途中所看到的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到处是可耕之地。联想到国内到处的高原、沙漠、山地、丘陵,更加艳羡印度农业的得天独厚。然而如此好的自然条件,却没有带来农村的富有。印度的农村可谓是茅屋草舍、破墙烂瓦,到处呈现出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前、甚至解放前影视作品中的那种赤贫的景象。惟有人们的眼神多是平和与淡然,显然是温饱无忧,环境的脏乱人们仿佛不以为意,抑或是无能为力。家家门前几乎都有牛静卧在树下反刍,路上也经常看到驾双牛的车辆,可见牛在印度农村的重要地位。田地远说不上精耕细作,东一片西一片的庄稼田散布在长满野草的荒野上。地里的庄稼已经成熟,偶见收割的景象,多是一人一镰刀,顶着毒辣的日头,进行手工的收割。印度处在热带地区,树木很大,常见村口有硕大的菩提树,树下转圈砌一圆台,人们在树下纳凉,孩子们在树下玩耍。出去牛车,印度农村的运输,多喜欢用头顶,常见汲水的妇女,头顶着瓦罐,赤着脚悠然地走。
二曰:道路基本不修,坐车基本再抖;客车基本超员,站票挂票都有。
行走的印度,对其道路等基本设施一定会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路几乎都是摇摇晃晃的路,平坦的公路只是偶尔有之,高速公路是直到新德里才见到。即便是高速公路,坐在后排的我仍然被颠的如同鼓上的豆粒,跳跃不止。从拘尸那迦去往巴特那的途中,我们屡屡经过失修的路面,有一段路上的坑大到须有一人在旁指挥,我们的大客车才能勉强通过——难怪客车上除了司机,还要配备一名并不开车的副驾驶。巴特那是比哈尔邦的首府,一个省会级别的城市,可是城市的道路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落后,道路狭窄、脏乱,拥满了各类车辆。就是这样的路况,我们看到的印度客车,只要是载人的,无论巴士、吉普还是三轮车,都是内部满员,车顶满员,车屁股后面有的还攀缘着几个人,让人不得不佩服印度人的身手。
三曰:阳光基本毒辣,河水基本断流;各种宗教流行,佛教基本失守。
四月份不是雨季,我们在印度的几天,天天艳阳高照,温度可以高达40多度。在攀登那烂陀旁边的灵鹫山时,虽然打着伞,毒辣的阳光依然有把人烤干的劲头。一路上看到的河床多已干涸,孩子们在河底的沙子上游戏,用脚印踩出一串串有趣的图案。唯有恒河依然水面宽阔,可以想见在雨季到来时,它的规模与气魄。
与尼泊尔相似,佛教在印度也已式微,如同这旱季的河床,大有断流之势。在佛教圣地拘尸那迦、那烂陀、灵鹫山等地,几乎不见当地人的朝拜。灵鹫山通往山顶的一座桥梁名叫“灵山桥”,居然为汉文书写。即便是当时名闻天下的那烂陀大学遗址,也是凭着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在近代由英国人找到。西方不亮东方亮,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佛教在发源地的几近湮灭,与在东方乃至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实在让人唏嘘,值得深思。
四曰:教育基本重视,校服普遍讲究;英语基本流利,听懂只有哈喽。
一路走来,无论是印度还是尼泊尔,见到的最好建筑是学校,见到最整齐的衣服是学生。即便是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孩子们依然身着统一校服,精神面貌很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们访问了德里的一所现代中学。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一群学生,他们争相用满是印度味儿但却十分流利的英语介绍着自己的学校,热情而自信。

五天四夜,对印度的感受只能说是蜻蜓点水、一孔之见。在印度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其国家博物馆。浩如烟海的文物,反映着这个国家悠久、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作为金砖国家之一,作为同中国有着相似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印度一定还有着很多很多我没能接触和了解到的侧面。
访问归来不久,就传来中印边境“帐篷对峙”和平解决的消息。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把首次出访的国家,锁定为印度。李克强总理伸出了他“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他说:“天空中的几朵云彩是遮不住中印两国友好的灿烂阳光的”。是啊,同样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同样走在发展路上的中国和印度,理应合作友好、互利共赢。勤劳勇敢的两国人民都配得上、也必将拥有富足而体面的生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