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品茶斋随笔》
品茶斋主人,段君海峰也。喜书(读)也善书(写)。嗜茶,好诗,也曾写过诗,出诗集有二,河南开封人也……文章起句这样写,是由于读了海峰《品茶斋随笔》,太喜欢其中《描摹张海》的开头一节。因为特别喜欢,故读后
品茶斋主人,段君海峰也。喜书(读)也善书(写)。嗜茶,好诗,也曾写过诗,出诗集有二,河南开封人也……文章起句这样写,是由于读了海峰《品茶斋随笔》,太喜欢其中《描摹张海》的开头一节。因为特别喜欢,故读后仍念不忘,便有意摹仿之;居然颇有心得,还颇以为好!望海峰君原谅。却说《品茶斋随笔》一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张中行作序,方成作画。写法照例是沿袭了王静安(国维)境界说。境界之说,古已有之,仿佛古代模糊暗淡的铜镜(钱钟书语);到王静安始得铜镜清晰,释意和美学上也日趋合理了。观点为之一变,观念为之一新,三分入题,三分入木。依郭绍虞先生解释:境界之说乃为主客观图景与情感的统一。海峰今用之,将诗学上的观念移于随笔之上,文无定法,自成一格,亦堪称为散文奇笔!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得乎其精妙,得乎其高蹈,便不以为怪了。
尤其是写自我的一些篇什,如:《以书请客》、《我的戒烟》、《理发》、《换笔》、《自弈》、《围棋与木棍》等等。写得极其仔细,极尽散淡。雅趣雅意兼而有之。巧拙相合的有《歪读〈幽梦影〉》;令人拍案叫绝者如《游戏》。后者颇有些周作人之味道,其说少年曾经玩过的游戏,种类繁多,兴趣盎然,使人倍感亲切,如见作者当年玩命"打酥"时的景象和兴致。
当然写得较好也较引人入胜的,还是那些访谈张中行,冯亦代、汪曾祺、林斤澜、季羡林等儒林中人的文章。读之如水间草叶尽现,丝丝缕缕,耐人寻味。即便称这些文章为“新世说”也不为过!海峰写人景物,基本是围绕着“人生感悟”这个主题的,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观照和悲悯。其中《我和冯亦代先生的书缘》一篇,着实令我展读不已。满纸弥漫着一个“雪”字!在“雪”字上做文章,古今作家不在少数,可像他这样写的,却独未见过。这恰如美酒佳酿,不忍一次喝完,这种文字最应分几次回读的,只有这样方能领会其中妙处。并不是因为我和海峰之间是相近的朋友缘故,我才对他的文章如此渲染,甚至“广而告之”,而是我确实感到他的文字有着一种内在的功力。用率朴真意来形容他的作品,是再恰当不过了。读《品茶斋随笔》,有如月下听风,隔窗听雨,当文字溢满纸间,他的情感已是如风丝雨丝般的表现了“文字将销而意未尽”,这是人们对那些传世之作的评价;张中行先生也说:“海峰是以情传人,文字有情趣。”由此我想到他那篇曾被《读者》转载的《未名湖畔三雅士》。我是在一辆长途汽车上偶然见两位小姐在读,我说:“能不能让我看看这篇文章,作者是我朋友!”两小姐问是哪篇?意思是想先看!看完,又都说好!眼睛里格外高看了我几眼。这使我始终忘不掉了。
总之,海峰就是这样一个人,让人一见如故。再看这本《品茶斋随笔》,封面手感细腻,磨砂纸皮,背景黑暗中,仅一壶、一杯、一盏。那烟缸里一只香烟置于其上,烟灰冷凝,若有所思。烟嘴处有一红唇相印,色彩鲜艳浓烈。黄裳先生称赞齐白石老人所画的大红樱桃是个人特色最浓的作品,题曰“女儿口色”。不用说,海峰也是借了山吟馆主人的神来之笔……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