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钝化

感觉的钝化

输入散文2025-11-10 05:45:32
有件事儿我记的非常清楚,那是在我刚上小学那年,有天我到同学“刘三儿”家玩时正赶上他在吃饭——酱油拌大米饭——红乎乎的一大碗,冒着热气,散着香味儿。由于烫嘴,“刘三儿”边吃边不停地搅拌,嘴里还发出急促的
有件事儿我记的非常清楚,那是在我刚上小学那年,有天我到同学“刘三儿”家玩时正赶上他在吃饭——酱油拌大米饭——红乎乎的一大碗,冒着热气,散着香味儿。
由于烫嘴,“刘三儿”边吃边不停地搅拌,嘴里还发出急促的呵气声……
在那一刻,我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同时受到了极其强烈的刺激,换句话说,那碗大米饭把我给馋坏了。
于是我胡乱扯谈了几句便赶紧回家,趁没人,也如法炮制了一碗,凶狠如狼地吃了下去。我敢说,直到今天我都再没吃过那样好吃的食品,不是说今天我不能再焖一锅大米饭拌上酱油吃下去,而是当时那种食欲旺盛,撑得直眼儿还想往肚里填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
那时大米凭票供应,酱油也必须计划着吃,我们家做饭总是一个锅隔两半儿,上面蒸白米,我和弟妹吃;下面煮高粱,我爸我妈吃。做菜也几乎是白菜、土豆、大萝卜轮着来,吃饱为主,不讲吃好。所以那时人们的味觉都很单纯,品过的味道绝不比如今一些人的小蜜多,也很敏感,偶尔在吃上搞把革新,差不多就等于遭遇了一次艳欲,令人终生难忘!
可如今人们和一桌酒菜亲密接触时却往往会感叹无处下筷,很少有哪道菜能让人一见钟情,更别谈终生难忘了,因为谁的肚里都不缺油水。
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意思不是爽快、清爽,而是爽伤,也就是说,美味的食品会伤及人的味觉,使舌头上的味蕾被钝化,变得很不灵敏。
老子生活的年代谈不上有厨艺,更没有酱油、料酒、鸡精什么的,可想而知,他品过的味道极其有限,然而他却能见微知著,预见到人们会被美味所伤,足见其了得。
其实不只味觉,如今组成人们感觉的其他要素也在不断走向钝化。比如视觉,从前街上走来个时尚美女,老少爷们儿离老远就会行注目礼,大有“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意味。后来不知是化妆术飞跃了还是基因突变了,走到哪里都有美女如云之感,但喜逢盛世的男人们没乐上几天便发觉美女的神经愉悦作用大有每况愈下之势,不久前央视举办模特大赛,全国的美女们赤膊、赤腿,拼的尘土飞扬,最后剩下仨往那儿一站,大家伙儿再凑上去一看——唉!不过如此……
单纯地看,感觉的钝化不见得是坏事,一定意义上讲倒可称为一种进步,可一旦上升到哲学就应引起警觉了。我记得中学时讲哲学的政治课老师教导过,感觉属感性认识范畴,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真是这样我就要杞人忧天了,若是人们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认识辨别能力随感觉的钝化而钝化了该咋办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