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恋记

碟恋记

内寇散文2025-11-10 00:05:46
我辈六十年代生,七十年代长之人,于电影都有一个情节。因当时物质文化生活的贫乏,于穷乡僻壤如遇上看电影就像过节,县电影队每年都要送电影到农村,因一个大队一年只放一次,每听到其它队放映时,都要走几里十几里
我辈六十年代生,七十年代长之人,于电影都有一个情节。因当时物质文化生活的贫乏,于穷乡僻壤如遇上看电影就像过节,县电影队每年都要送电影到农村,因一个大队一年只放一次,每听到其它队放映时,都要走几里十几里路去过电影瘾,有趣的是即使放的是如《地道战》这样的影片,放映员除放映外还兼解说员,因地处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解说还必须用土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好在七十年代,开始修枝柳铁路了,铁路上有自己的电影队,一月能放几次,新影片比地方快多了。记得如那天铁路段下午四五点就吹号(工人提前下班吃饭),就意味着今晚有电影,我们就得提早去搬板凳占位子了。好像还放过内部片(排长以上才能看),我和一铁路子弟等到深夜三点,偷看了一次描写日本战犯的《山本五十六》。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革"前的优秀影片被解禁公映,在小县城参加工作的我,如饥似渴的先补上了这一课,“文革”时,我随母亲在乡村学校教书时就读,行走乡间小路于我谈及的多是这些影片:《虎穴追踪》《羊城暗哨》《白毛女》《红旗谱》……这些影名在幼年于我就耳熟能详了。但当时政治业务学习抓得紧(每星期学六个晚上),单位离电影院又近,真是急煞人也,我们几个好友想出对策,先买好第二场的票(晚上八点),等点名后不久便悄悄溜出,好在直接领导股长是过来人(南下干部),每每都是他打掩护。
九十年代初,时值全国一片经商的浪潮,我却阴差阳错的走进了天津南开大学读专升本,因我当时已过而立,也无甚诸如考研著书立说的大志,听说学好外语最好是听原版带,感觉看原版外国电影是一途径,然而,外语未学到什么,却开始了我的碟恋历程。听同学说,马场道的天津自然博物馆,放内部观摩片(主要是欧美的奥斯卡得奖片),对观摩人员还有要求(大专文化),对我辈三十才到北京天津来自山区者,这无异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的首部片子是《教父》,是一部奥斯卡片,讲的是一黑社会头领成长及家族史,不光情节吸引,音乐对白均属佳列,仅那一场长达近十分钟的舞会,其场景是国产片无法企及的。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叫《日瓦格医生》片子,由美国根据前苏联一部同名文学著作(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改编拍摄,原著涉及前苏敏感问题,原作者被开除前苏作协并不许领奖。这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我至今仍认为是看过的所有影片无论思想还是艺术性都属最佳。那飞驰在西北利亚白雪皑皑旷野的列车,那缓慢悠扬三角琴声,那主人回转起伏的经历,那荡气回肠的情感……尤其是那清澈如水,伴着琴声叮咚,象绵延到天涯的白桦树林那样忧郁深情的"日瓦格旋律",由著名美国乡村歌手演绎后的日瓦格旋律--《somewheremylove》,更是教人如痴如醉。我总是愿意于碟友谈及此,更愿向别人推荐它,如今我已买了三张碟送人。近年来,有一名为《支拉之恋》片子(讲南北越南历史分离),属此类型的优秀者。还有描写香港如何由一渔村在一英海盗的经营下,成为今日自由贸易港的《大班》(英若诚,陈冲等在片中有上乘表演);有描写越战的"野战排""现代启示录";有名著改编的《十日谈》《情人》等等……
记得一次放映《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禁书改编(曾传闻中国男篮兵败汉城奥运会,就因晚上看了该片)而成,南大天大教室可谓万人空巷,然观后并无传说的邪乎,影片准确地传达出原著中所蕴涵的深刻主题,唯美的揭示了女性独立性意识的自我萌发和自我救赎。影片在揭示男女情爱的同时,将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并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影片中性爱场面的展现不仅含蓄优美,而且富有诗意,将人体与情欲诗意化,将诗意视觉化,把影片主人公的情感故事拍得恍若童话仙境。
南大两年,看内部观摩片近百部(主要是西欧片),且不说时间耗费,光门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场两片5元),也该我与守门人投缘,在一次与守门人的聊谈中得知,此人原也是一文化人(退休前系天津戏校教导主任),见我书画还勉强,要我为他写影片节目广告,从此解决门票问题,也让同学们惊羡了一番,该馆的影片节目南大我是最快知晓的,我的寝室成了节目预报处,我每月还的给天津财院的同学(工总行在此还有一师资班)一份预报节目单,不光如此,常有人问我影片内容怎样,当然,看多了自然鉴别欣然力就强了,于影片主题艺术风格美学意义我都能扯上一二,有人戏称我该修个电影评论的二学位。一次上演美国片《幽灵》(又名《人鬼情未了》),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生死别离的爱情故事,故事放置到一个独特的边缘地带——阴阳界之间。一东北的同学与我谈及,说影片很感人但也很荒诞,尤其是黑人女巫的表演不懂,我说这是一部鬼片亦是一部幻想片,吸引和感动人的是片中主人公的爱情,男女主人公欲爱不能,于阴阳两界阻碍,但又情深意重,(优美的插曲《人鬼情未了》的绝妙配合,观众能不动情?),影片特殊的也是其感人的地方也在于此。他们阴阳相隔,但又深爱着对方却苦于无法表达,只是借助于通灵人士(黑人女巫)间接的表达相思之苦。影片整体是浪漫的,表现了主人公们生死不渝的爱情。由于我们与欧美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于情感的表达在方式也就迥然不同,欧美特有的活泼轻松与幽默,不无可取之处,中国人活的还不累吗?老外却能把沉重的东西(哪怕是到了阴间)演绎的感人而又不失轻松、浪漫。
至今我已由录像机换vcd,由vcd换dvd,碟片已收藏不下四五百张,当然主要是近年来欧美经典影片,平心而论,中国的影片与它们还有较长的距离,我不收藏张艺谋等的所谓大片(就《秋菊打官司》尚可),道是一些轻年导演如贾樟柯的影片不错,看的出其艺术修养的功力。随电脑的普及使用,我的收藏影碟手段也有了发展,有人教我直接从网上下载,又快又省钱,近年来,我已告别了影像店,如想收藏影片,只要买一个移动硬盘就能作到,而且能随时带在身边随时欣赏。当然,我又成了新影片发布官,像《血色浪漫》、《暗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上将许世友》……都是我下载给同事的.记得最近介绍了一部描写钢厂工人的连续剧《大工匠》(讲高级技工八级工匠的故事),有人谈及,说主人公一生很悲哀(虽工资高,但名誉待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