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双龙洞之行
翻阅我出差时的照片,有几张黑白照片映入我的眼帘,其中有一张我在金华双龙洞前的留影,洞的两侧栩栩如生的龙头将我带回当年游览金华洞的情景。那年我出差去浙江青田,坐火车到金华下车改乘汽车去青田,因没赶上车,
翻阅我出差时的照片,有几张黑白照片映入我的眼帘,其中有一张我在金华双龙洞前的留影,洞的两侧栩栩如生的龙头将我带回当年游览金华洞的情景。那年我出差去浙江青田,坐火车到金华下车改乘汽车去青田,因没赶上车,才有机会在金华逗留期间去双龙洞游览。双龙洞离金华市区不远,有十来公里。下了车,我们往前走了一段路,只见有个洞,在洞的两侧各有一个龙头,是钟乳石天然形成的,非常逼真,故名“双龙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我把外洞视为龙厅,把内洞看作是龙宫。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外洞洞厅很宽敞,能容纳千人左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在这里我看见各种形状的钟乳石,有“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等景观,有一片层层叠叠的钟乳石叫“仙田”,仿佛把我领进了世外庄园,在西厅有一挂“石瀑”,很壮观,相传八仙吕洞宾曾隐居于此。在外洞壁上有许多名人题字,洞口两壁“双龙洞”三字为唐人手迹,东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所书,“三十六洞天”为近代书法家所写。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是我国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
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从外观看这是一块大岩石横悬在那,形似蛤蟆嘴状,我上船平仰卧在小船仓内,当小船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我心里很发毛,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只觉得眼看着就要被巨石刮着了,不过时间不长,柳暗花明,船到洞内豁然开朗。有诗写的好:“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
洞内凉气袭人,感到有些冷。我觉得是地下水影响的,水洞不太宽,洞壁弯弯曲曲,随时调整船的方向,洞顶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纵横交错,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似人似物,各具风采,我记得有“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寿星仙桃”,“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金鸡展翅”等妙趣横生的景观,特别是“黄龙吐水”似小瀑布。我在一段行程中,看见洞顶有青、黄两条龙翻腾于空中,一条青色钟乳石自东北洞顶蜿蜒而至,另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来,龙须、龙爪、龙身、龙鳞等身体部位清晰可辩,形象栩栩如生。青黄双龙或许是“双龙洞”称谓的另一个缘由吧。
双龙洞奇在洞中有洞,我们走过弯道,看见另一个洞口朝天,肚大,身长,内有飞瀑的“冰壶洞”呈现在我的眼前。冰壶洞深达40多米。俯首下视,寒气袭来,洞不见底,故称“冰壶”。我们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这时我们在洞底看见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宛如银河落九天,瀑声轰隆,震耳欲聋。正如汪道涵先生题的“双龙洞奇,冰壶瀑绝”名句,名副其实。
从洞中出来,在不远的地方有块石板,上面篆刻着1965年5月郭沫若来双龙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文如下:
银河倒泻入冰壶,道是龙宫信是诬。
满壁珠玑尽作雨,一天星斗化为无。
瞬看新月轮轮饱,长有惊雷阵阵呼。
压倒双龙何足异,崎岖此景域中孤。
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当时我仅仅游览了双龙洞,让我大饱眼福。如今双龙洞景区包括了双龙洞、黄大仙、大盘天、优游园、仙鹤妍、尖峰山等六大景区。神奇的溶洞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神秘的道教文化与森林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更为引人注目。有机会我一定再去双龙洞领略它的风采。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