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问幽探钓源

寻古问幽探钓源

簇生散文2025-04-25 05:26:11
从吉安城沿吉福公路西去17公里,再沿乡间小道蜿蜒而行数里,便是延绵了千年的民俗古村钓源。阳春三月,走进钓源,透过淡淡的雾霭,但见村中古柏参天,数千株古樟树环绕四周,把这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村装点得葱茏翠郁
从吉安城沿吉福公路西去17公里,再沿乡间小道蜿蜒而行数里,便是延绵了千年的民俗古村钓源。
阳春三月,走进钓源,透过淡淡的雾霭,但见村中古柏参天,数千株古樟树环绕四周,把这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村装点得葱茏翠郁,流霞溢彩。
古村是寂寞的,说她寂寞,是由于近百年来世人对她曾有过的富奢繁华及其颇具神韵的风采知之甚少。古村又是喧闹的,近年来,在新闻媒体的不断关注下,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名人游客纷至沓来,把这沉寂了百余年的古村撩拨得沸沸扬扬,生机盎然。初入钓源,恰遇刚送走南京友人的吉安市博物馆馆长高立人先生,在高先生热情的引导下,此行固然获益匪浅。
据钓源欧阳族谱及地方文献记载,该村始建于唐代,村民皆复姓欧阳,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永丰沙溪欧阳修同宗。钓源村内,现仍存有专祀欧阳修的祠堂和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书写的欧阳修名篇《昼锦堂记》石刻碑帖等遗迹。
钓源村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曾先后进士及第五人,明代出巡抚、布政使司等要员数人。后因受“东林党案”所累,多弃官经商,商贾铺号遍及两湖两广。在外经商的欧阳富贾,把大量的财富转运回吉,将古村钓源建设得富丽堂皇。据道光年间记载,钓源村曾人口逾万,建有大量的宗祠、分祠,且店铺连街、灯楼酒肆林立,戏楼、妓院、跑马场、钱庄等设施一一齐全,俨然一个都市缩影,因而,有“小南京”之誉。
清末咸丰年间,太平军攻略吉安,派小股部队进犯钓源,因受护村民团的顽强抵抗,震怒之下,竟发大军破村、屠村,并将钓源西北部最繁华的部分焚毁。此后,又历经土地革命时期的红白割据战和“文革”时期的破坏,使这千年古村在经年累月的向尘中、在百年不断的吟痛中日渐老去。现存的钓源也只留下了原有规模的四分之一。
即便如此,古村展现给我们的依然是她绰约的风姿,寂寥中含着悠远,古朴中透出威严。倘佯在她幽深的巷道,沉思在她古老的楼宅,人们尽可以细细地品味她奇特的神韵,追寻她昔日的风采,探索她无穷的奥秘,感怀人生的沧桑事态。这便是古村的魅力所在。
今日的钓源,仍存有明清古建筑150幢,其中祠宇5座,庙宇1座,石桥2座,书院3座,别墅式庄园1座,民居120幢。房屋为清一色的青砖建筑,既有普通的单檐屋面,又有罕见的重檐瓦顶;既有遍及南方民宅中的马头墙,又有建在前后瓦檐上的骑瓦风火墙;既有一进两厢、二进四厢、数进数厢式厅房,又有庭园式、院墙式居室。从而,构成了平面有序,风格却迥异的建筑特色。
这些古建筑中仍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和文化底蕴,其建筑构件尤为精美,玲珑剔透的镂空雕饰、金碧辉煌的鎏金彩绘,以及枋樽雀替、藻井漏窗随处可见,既有寓意吉祥的龙凤、麒麟与奔鹿,又有栩栩如生的文臣武将等人物造型。明清时代的家具陈设依旧,仅各式雕花描金的架子床全村就有40余套,且形态各异,虽经岁月斑驳,却依然世袭相传,日日使用。
步入欧阳瑞林家,两侧木板壁上的描金古画甚为耀眼。一侧为“访贤才于渭滨”,一侧为“求富贵亦寿考”,虽历经百余年,却仍然金碧辉煌,光彩照人。据主人介绍,“文革”破四旧时,他用电池碳墨在壁画表面涂抹一层,才躲过了这场劫难。在墙角一隅,静卧着一块大青石板,主人将堆放其上的杂物一一除去,露出的竟然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石刻欧阳修《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至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闾里,庸人孺子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这块石碑只刻下了这些文字,主人说他哥哥家还存有一块。据他们的族谱记载,钓源共有六块,可惜其它四块尽毁于“文革”中了。
真有些羡慕钓源村民能够如此奢侈地享用祖先们赐予他们的福泽了。但不知村民们是否知道,他们日夜睡的床、坐的椅,还有堆放杂物的石碑、墙壁上的镂空雕饰、鎏金彩绘等等,样样都是堪称珍宝呢?
村中青石板及卵石路面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几可做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整个村子的排泄系统高低错落、明暗交替。虽历经数百年,却依然排泄通畅。更有甚者,村中虽与其它农舍一样畜牧成群,却鲜见苍蝇蚊虫。
最为奇特是该村的建筑布局。村子依山傍水,宗派明晰。据钓源村族谱记载,整个村子按八卦布局。七口用青石板围砌而成的水塘按北斗七星状穿村而过,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列。钓源的一切建筑都围绕这七口水塘按后天八卦排列。在东南“巽位”,是欧阳氏大宗祠,占地约1200平方米。祠堂前有约20米见方的操场,操场的前端,八根长约2米的旗杆石一字排开,每根都是村里有名望的人捐的,仔细端详,每根石柱上都刻有文字,其中一根一侧刻着“举人欧阳定立”,另一侧刻着“嘉庆癸酉科”字样。这一祠堂的建筑规模甚是宏伟,但它却一反江南村庄祠堂必是坐北朝南的普遍规律,而反向坐南朝北。在正南“离位”是欧阳礼派宗祠,出宗祠大门约20米远,有一上书“忠节第”的石门枋,与宗祠组成一个完整庭院,令人称奇的是,门枋两侧不对称地种植着两棵古柏树,且站在门外向里看,门枋与宗祠大门却互不照应,这着实让人难解其奥秘。
为隐合八卦之形,防止“风水”中所谓的直冲,许多巷道都建成斜道,墙建成弧形,门也建成歪门,从而有“弧形壁”、“拱形院”和“歪门邪道”之说。户与户之间都是由铺着两米长、半米宽的青石板的小巷相连。巷道交叉纵横、曲折幽深。穿巷而行,令人如同置身迷宫。巷道并不宽敞,尽头一定有墙壁阻隔,或是一面墙壁迎面而立,巷道由此而分叉;或为前屋墙角隔去一半,巷道由此而折行。宁静的午后,漫步在这幽深的小巷里,走过这一幢幢昏暗的古宅,你定然会想起在这屋子和巷道里,曾演绎过多少耐人寻味的沧桑世事啊!而那些梦一般飘过的人影,那些坐在门洞下目光浑浊而又似有所盼的耄耋老人,又常使人产生一种正置身于百余年前的错觉。
在村子的东头,有一座废弃的花园别墅式庭院,也是钓源村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据说,这里最早是一座祠堂,清嘉庆年间,一名为八老爷的大财主在祠堂遗址上建了他的庭院。房子建得很漂亮,也很气派。但不久,就传出这院子“闹鬼”。每夜,八老爷如厕前,总要先鸣放几响鸟铳用来驱鬼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