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八十年代

阳光八十年代

极小散文2025-08-27 06:18:16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的话,中国的七十年代未到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一轮由文艺解禁至思想解放的运动,是中国人走出愚饨和盲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的话,中国的七十年代未到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一轮由文艺解禁至思想解放的运动,是中国人走出愚饨和盲目崇拜,走向成熟文明的开始。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不亚于一场
七十年代未至八十年代初的一段时光,现在回忆起来总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那些充满阳光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片断,那些清纯淳朴的思想理想,那些追求进步渴望荣誉的激情,点燃了那个物质贫瘠,而精神无限充实的年代。人们为四化奋斗激情四射,却少了文革时期青年疯狂失去理智的狂热;人们学文化搞革新,用知识改变企业面貌更要改变个人命运的意识,在为劳模和科研先进敲锣打鼓中已悄然泛起。
可能是生理上成熟于那个年代,可能是由文革的黑暗中一下步入光明的殿堂,文革时期的思想、文艺的禁锢,让青春期渴望多彩生活的年轻人,倍感束缚和桎梏。当粉碎四人帮后的春风荡漾而来时,那些僵化和教条随风而散了,萌芽和冲动遇风而起。人们的心情舒畅,长期的压抑瞬间释放,那种痛快淋漓的酣畅,蓬勃涌动的激情,开怀大笑的渲泻,伴着祖国上下涌动的春潮涓涓而来,绿了杨柳青青,开了百花争艳,甜了人人心田。青春惊起曾经的死寂碧波,张扬铺开洁白的渲纸,热情频蘸奔放的笔墨,在渴望挣脱束缚和单纯的没有功利中,恣意抒写着上进、探索、无拘无束的理想主义篇章。那份淋漓尽致地挥洒着的放荡不羁,那种激情满怀地张扬的自然伟力,伴着任性的脚步,揣着璀璨的梦想,带着没有谁能阻得住你飞翔的翅翼,在嚣叫的燥乱中,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匆匆上路了。
那时我们真的认为我们这一代是多少幸福,又是多么的幸运,焦虑迷失没有了,为祖国为四化奋斗的豪情满怀让我们时刻跃跃欲试。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唱起这首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歌曲,我们心潮澎湃。我们为这首唱出一代人心声的歌而感动,也为我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某名的感动着。
乍暖还春,人们对一切都是那么感兴趣,年轻人又首当其冲的成为了领导者。一切新鲜的新生事物,首先在青年中找到了知音,人闪好象还有种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的自豪感。一部《大西洋底下来的人》的电影,在青年中刮起了一股戴哈蟆镜,保留镜上作为进口货标志的商标的浪潮。一部《望乡》和香港的一些电影,让全国上下一色喇叭裤横行。手提录音机在大街上边走边放音乐是一种时髦,弹着吉它低吟高唱是一种时尚。做为送礼的礼品的电影明星美人头像的挂历,在人们的生活视野里还是一种奢侈品。现在看来还带有极左印迹的主旋律电影,依然是占据着精神生活的主流阵地。人们对摇摆舞还有一种异样的心理,电影里面不学好的青年,总是时不时的在跳着摇摆舞,正面形象又总会不屑一顾的扫来一束鄙夷的目光。
那个年代,国家由国民经济的崩溃边缘走回来,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于是你看人们在上班的路上是健步如飞,下班的时候也是快步走向图书馆。失血过久的肌体突然恢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人们难免会兴奋异常。受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小学、中学整个一个求学期的人们,对知识和读书的热情,就像基都山伯爵跑出伊夫堡监狱,投入自由的大海一样。各种补习班雨后春笋的出现,人们上完班后,不顾一天的劳累,骑着自行车去补习班,补习失去的知识。班级中有刚出校门的学生,也有老三届三十几岁做了父母的:“大龄青年”。人们不因年龄的差异而有隔阂,讨论是那样的热烈,探讨是那样的认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人们的共识。
八十年代,文坛打破了七十年代政治压制下的文化禁忌,在开放的天地中压抑十年的激情在喷发,各省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伤痕文学率先对文革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通俗文学、朦胧诗等新生事物,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那时工资只有几十元钱,但我会用三分之一的工资订阅大量的书刊杂志。记得辽宁的《春风》、上海的《收获》、北京的《十月》、广东的《作品》等,我都订阅过。而且会经常光顾新华书店,为买到一本在文革时就看过的没头没尾的小说,我会激动的彻夜难眠。遇到谁有新华书店的亲戚和朋友,我会羡慕的不得了,想尽办法也要去认识,只为买书方便些。
那时受人尊敬的不是你有多少金钱,而是你有多少知识。文弱苍白,衣着寒酸的作家,是多少文学青年的榜样;蓬头松面不修边幅的诗人,狂放不羁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可能是浪费了的岁月让人对知识太饥饿了,对于知识的渴求是那样的强烈。当时订一本人民文学、大众电影等杂志还需要有名额,有关系才能订上或买上。
要订上一本好的杂志,在当时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
当时我们县城里的邮局办了几个书报亭,一部分职工子女从下乡的青年点回来从事了这项工作。我因常去买杂志,和她们混得很熟。那时我用现在的时髦话叫帅呆了,而且由于读书多些,谈吐也是儒雅风趣,颇受书报亭女郎欢迎。她们每期都会为我留一本,见到我也会放肆的开着各种玩笑,这让我的一些同事很是羡慕和嫉妒。当时有个长得很俊俏叫燕子的姑娘,对我颇有好感,每次她都给我早早留出书来,等我去了她又会微笑着把书递给我。但那时还年轻,没有往这方面想。过了好多年的一次相见,在旁人的调侃中她问我,那时是不是对她也有一种好感时,我坦率的说和她在一起,当时是有种很愉快的感觉,但这也只能是一种缺憾的美丽了。
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它是突兀在历史的坐标上,在这个时须上雕琢着光荣与梦想,上进和奋斗。这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人们有那么多的梦想,有那么多憧憬,有那么多的激情。连那时的天,也是碧蓝如洗,阳光也永远是那样的灿烂。当看到现今人们对于物质利益和权力的狂热,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时;当看到是非观念和廉耻的意识在淡化,商业化头脑已经征服人们普遍精神时;当看到人们的道德快速堕落正在失去基本底线,必须要有的一种精神正在日益衰落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