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杏色

禅林杏色

隐窃散文2025-10-05 13:26:17
宁静方能致远。天、地、人,万物皆然。记忆深处。幽暗中,天竺山下尼庵中窗棱间柔和却惊艳的一米阳光,明灭倏然。那一刻,莲花座上络缨琅珰的镏金观音在残旧的佛殿里明明暗淡得模糊不清,可敬畏的感动却油然而生,在
宁静方能致远。天、地、人,万物皆然。
记忆深处。幽暗中,天竺山下尼庵中窗棱间柔和却惊艳的一米阳光,明灭倏然。那一刻,莲花座上络缨琅珰的镏金观音在残旧的佛殿里明明暗淡得模糊不清,可敬畏的感动却油然而生,在光与影黑白交汇之处凝成信仰坚定的皈依。意象,恍然若此,给与我的是恒久的铭刻。以致此后相似的风格成了判定审美旨趣的纠结,固执得认定惟有寂静淡雅方是禅林真味。
或许是少林的浮华太过令人失望,白马寺并未使我有很多的期待。于是,前庭除了枯荷叶底的一丝遐想便再也没有其他古朴志趣的现实也就成了料想之中。然而,当落单后独自徐步跨入山门的刹那,那种无谓的失落便瞬间挥散了去。这座古老的佛远在千年之后究竟还是向我展示了隐逸出世的沉静与淡定……
偌大的寺院游人寥寥。晨光于叶隙间洒下无数温暖。大殿、钟楼、偏厅、经阁、僧舍,大体上既无衰旧的落寞亦不见奢华的辉煌,一切仅仅只是归于尘土般平凡的质朴。确是赶上了这里最妙不可言的时光。我欣喜地含笑不语……
殿前的铜鼎香炉里,厚得不知沉淀了多少年的香灰上又燃着了几根新烛,缕缕青烟袅袅,隐入林间。几位香客合十参拜着拈花而笑的佛陀。僧侣或随意坐于庭中松下,或独自扫洒缤纷落叶。没有暮鼓晨钟,没有梵呗佛乐,更没有人声鼎沸,唯有散落的罗汉松间雀鸟流啭清啼的幽寂。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正是醉人心脾的雅致素净。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他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赞美他心中的神灵。我不禁也要以这典雅的诗歌敬献那赋予我感悟的神佛。那种不可名状的力量使我在这无边的神秘中开放,像一朵嫩蕊,于恬然间花开荼蘼。彼岸,奇异恩典的是这一生的得到与收藏,最终化作云间光明的闪耀。
观音殿后,一位红衣女子虔诚地顶礼膜拜,香烟在四周弥漫、疏离、消散……远处,我凝望着,想象她含泪合掌礼拜着她的神佛,将心愿这一心中的财产放置于他的脚前,最后连她自己也成了他永久的祭品。然而,这看似费理智的举动恰是温和而理性的。我是来到了永恒的边涯,这里万物不灭--无论是希望,是幸福,或是从泪眼中望见的人面。我也来到佛像前,呼吸到空气里的寂静与凝重。那菩萨的眼角流露出慈悲的关怀,这塑像原本只是艺术品,然而因他身前信徒的真诚,他便以祥和的恩慈来酬谢。轻声细语,方唤起暇日游侣的雅兴。离愁弥漫世界,在无际的天空中生出无数的情境。由此人们需要聆听与寄托。“就是这笼压弥漫的痛苦,加深而成为爱、欲,而成为人间的苦乐”。红尘随风,世间的一切恰如迦叶尊者于佛陀的泯然一笑间所领悟到的那样,通过心灵的体会才能愈加清晰透彻。
在寺院偏殿的红墙瓦檐上,我见到了两种阳光的风姿。一缕映照在青黑的屋檐上,明暗对比的强烈构成极富影响力的冲击感;另一缕则洒落在银杏树梢,光明在每片扇形的叶子上散映成金,快乐在树叶间伸展,欢喜无边。殿里,一尊玉佛侧卧佛龛之上,向信徒们展现佛陀涅槃的“常、乐、我、净”。寂绝无为,生死永灭,生命中一切的凝涩与矛盾融化成一片甜柔的谐音,清凉如水……
一阵秋凉,满庭杏叶。“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千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登无上座后方见大寂静得大自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