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的心灵

负重的心灵

循环往复散文2025-04-02 22:56:02
一有位老婆婆,每天在家门口,时常看她眼望蓝天,似有所思。已近全白、有些凌乱的发丝在微风中悄然浮动。自己每天里都是行色匆匆,只是天天习惯了一声亲切的招呼,就疏忽地掠过。暑假里,闲散的我,突然就有了一种了

有位老婆婆,每天在家门口,时常看她眼望蓝天,似有所思。已近全白、有些凌乱的发丝在微风中悄然浮动。自己每天里都是行色匆匆,只是天天习惯了一声亲切的招呼,就疏忽地掠过。暑假里,闲散的我,突然就有了一种了解她的欲望。
昨天经过她家门口,就坐下来,和她聊了会儿。老人的耳朵有点被,我只是听她述说,插言不多。老婆婆76岁了,患有心脏病,身体很瘦弱,让人觉得有皮包骨的感觉,颧骨很清晰地暴露出来,让我联想到了风中摇曳的灯烛,树林里即将失去失去生命迹象的古树。老人的牙齿掉落了很多,只剩下稀疏的几颗,所以说话不很清晰,但我一直在很认真地听。
她讲起了自己的孩子。她说自己生过很多个孩子,存活下来的有六个儿女。让我很惊奇的是,老人能很清晰地想起自己生每个孩子时的感受,每个孩子出生的准确时间。那么多的孩子,经历了坎坎坷坷的那么多年的风雨,能记住的,依然是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能看出一颗母亲对孩子深情的爱恋。在世上有多少个母亲,就有多少疼爱孩子的金子般的心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无论吃什么,一顿饱饭,都是人的一种热望。那时候,因为没有东西吃,她在孩子刚出生几天就出去挖野菜充饥。一个月子里,丈夫弄来20斤玉米,成了她做美好的回忆。每个孩子的最初,都是在生死线上挣扎过来的。她如数家珍地述说着自己如何想尽办法把孩子养大,付出了太多,恕我不在此絮叨,想必大家都能猜测到。其实想想,天下哪个父母不是这样呢?可怜天下父母心。一生不能忘记的,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好;永远不能舍弃的,就是对父母的爱。
让我不敢苟同的,是她对丈夫的恨。她的丈夫已经去世6年了,而那些陈年旧事,她依然还能很清晰地记起,恍如昨日。在她的述说中,我仿佛自己也陪他回到了旧日的情怀里,与她一同重温以往的岁月。她历数丈夫不知体贴自己的种种事例,恕不在这里一一列举,想必对婚姻有所体验的人也能猜测到。她不断重复着那句话,“人不疼人天疼人”,她认为自己现在身上的病,都是在那时“坐月子”留下的,是因为丈夫不关心自己引起的。自己能活到现在,都是老天在可怜她,疼爱她。也许,我猜测到了,老人每天遥望天边的原因,也许,她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在不断重温着那些深刻的记忆。她不识字,没有什么知识,更不懂什么深刻的道理。但是,她有思维,用自己的理解记忆着自己的亲人,留恋着旧日的时光。在世上,唯有恨,让人记忆深刻。没有爱,就无所谓恨。她在用恨,或者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想念着自己的丈夫,让自己深刻地留住曾经的时光。我不明白,她从21岁嫁给丈夫,她在6年前失去了丈夫,这样算起来,他们在一起也生活了近50年的时光。有过那么多的孩子,走过那么长的岁月,难道就只留下一个“恨”字吗?我想不会,肯定不会。人都是有感情的,对一个人的感觉,很难用一个字,或者一句话概括出来。如果写出来,都是厚厚的一本书。
孩子们都已经成家了,也都有了自己的儿女。然而,并没有忘记年老的母亲,轮流照看着她。她却说老了就是一种累赘,不如早死了好,免得让儿女不喜欢。我笑着说,那是她自己的想法,孩子到老都希望自己有爸爸妈妈。她就说,每天要让儿女照顾自己,每天要想到还有这么一个不干活的老人,那不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吗?儿女们一定不会喜欢的。她忘记了养儿防老那句话,忘记了生育孩子的真正意义。也许,她已经忘我了,希望儿女们生活得更好吧?
面对这样一位已过古稀的老人,依然不忘已逝亲人的恩怨,还在忧愁着为儿女增添着烦恼,怎能不让心灵负重呢?我仿佛看到老人,瘦弱躯体里那颗沉重的心灵在向我逼近,压得我透不过起来。我想远离,我想逃避,留下几分无奈,几声感慨,不知对错。
走近老人,给我很多思索,很多感想。


走出家门,偶尔也能听到街谈巷议,经常是难辨真假,只是一笑而过,如此而已。今天,又听到一则故事,记在这里,权当做一次锻炼记忆。希望读者最好也像我一样不必计较真伪,只当听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虽然说不上漂亮,但也很端庄。丈夫和她结婚以后,一直在外地上班,一年难得回趟家。她是柔和的,每天安宁地守着自己的家过着平静的日子。因为一个小生命,在她的体内悄悄孕育着。她怀着崭新的喜悦等待着孩子的降临,等待着丈夫回家的日子。在她的心里,有太多等待的气息。也因为这太多的等待,她变得更为沉静。她总是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总是把自己打扮得清清爽爽,和四围的相邻也相处得很好。可是,丈夫的归期总是如此渺茫。她青春的岁月就在寂然无声中悄悄度过着。一个正当年的少妇,不知忍受了多少寂寞,吞咽了多少泪水度过着每个漫长的日子。也许,在她心里,还弹唱着那首古老的歌谣,心里还信奉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言论。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男人,她的一生,也就只能属于这个男人,无论幸福与否。
后来,他们的儿子降生了。这让她的生活忙碌起来了。生活里缺少丈夫的关爱,孩子是她全部的精神寄托。她还在耐心地等待着丈夫突然归家的时刻。但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增多男人回家的次数。其实,她早就应该猜测到,男人在外面已经有了别的女人,也有了孩子。她在家里,只能得到丈夫寄来的有数的一点生活费。因为丈夫的父亲、母亲还在,自己的名分还在。为了儿子,为了生活,为了那份早已成为习惯的期盼,她依然还在这里徒然地坚守着。然而,她坚守的是什么呢?一份死亡的爱情吗?一座空洞的房屋吗?一种没有预期的未来吗?
丈夫多次提出要和她离婚,但是她拒绝了。她就是要呆在这里,呆在这座没有丈夫只有儿子的房子里,守着一份遥遥无期的期盼生活。也许,习惯了,也就没有什么了,什么样的痛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也就不觉得痛苦了。孩子在一点点地长大,妈妈耐心地教育着孩子。孩子很给妈妈争气,学习由中等慢慢变好。每天陪着妈妈长夜孤灯,陪着妈妈度过着春夏秋冬。后来,她自己在村子里上班了,来维持家庭的经济来源。后来,爱说闲话的人说她和某某老板有染,是为了维持生活,抚养儿子。我觉得也有这可能,可能是太孤寂了吧?
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守着一份已经死亡的爱情,让自己痛苦,让别人也惴惴不安,有必要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