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之柳桥秋意

颐和园之柳桥秋意

诞笃散文2025-10-22 09:07:28
京城西郊,有一座百年老园子,名唤颐和园;园子里的昆明湖碧波荡漾;湖上蜿蜒着长长的西堤;西堤南端的第一个桥就是柳桥。柳桥,远没有十七孔桥和玉带桥闻名,可一个“柳”字,已令人遐想联翩……据说是乾隆取“柳桥
京城西郊,有一座百年老园子,名唤颐和园;园子里的昆明湖碧波荡漾;湖上蜿蜒着长长的西堤;西堤南端的第一个桥就是柳桥。
柳桥,远没有十七孔桥和玉带桥闻名,可一个“柳”字,已令人遐想联翩……据说是乾隆取“柳桥晴有絮”之意赐名的。
柳桥是一座不大的五孔石桥,两边湖水连天,桥上一座重檐四角方亭,八只朱红亭柱,亭的顶部绘着仕女弄荷,还有一些因年代风蚀了的、模糊不清的旧画。亭栏低矮,四面辽阔,秋高气爽,美景尽收眼底。西堤上,桃柳间植,兰菊相依;湖水中,蒹葭苍苍,芦花离离;远望处,层峦叠翠,古塔耸立,秋荷残红,莲叶翻飞。无论秋雨绵绵,雾霭迷漫,无论长天水阔,朝晖夕阴,都是一幅看不尽、赏不够的山水长卷。
名曰柳桥,周围应该颇有些柳色,否则,岂不辜负了这“柳”字。故而柳桥观柳,即为一景。
柳桥附近的柳树多是百年老树,树干粗壮,树冠高大。秋天,虽无“柳桥晴有絮”;但柳叶经春夏两季早已熟透,宽实厚重,沉甸甸的垂在柳枝上,风小了吹不动,风大了便慵懒地晃着。常常是,西边的柳枝拂到了东边的桥栏,桥头的柳叶戏弄着桥下的绿水。柳荫也是秋天最浓,遮天蔽日,行人或歇或行,小雀或立或飞,兰草野花也沾了柳荫的庇护,格外水灵。
有时候,秋雨会突然袭来,柳桥便多了些诗意。
若秋雨霏霏,雨丝细的看不见。偶尔,一只水鸟掠过水面,蝉噪没了踪影,亭檐上也是无声的。只有湖中淡淡的涟漪,莲叶上晶莹的雨滴,越来越湿滑的青石板,才让你发现,下雨了。这时,柳桥东边的东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西边的香山、亭台楼阁、玉泉山上的宝塔、都似俏皮的女子,在烟雨轻纱中若隐若现。
你若还有兴致,请轻移莲步,下桥到湖边,屏住呼吸,可以听到,那雨丝极轻盈的落水声。如果你还听到,秋荷丛中,传来“哗哗”的流水声,一定心存犹疑——荷莲素喜静水,如何长在了哗哗流水之中?呵呵!不要奇怪,那可是真正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秋雨再小,即便落地无声,打在连天的残荷上,也是哗哗地掷“叶”有声啊。
若秋雨扑簌,正可柳桥听雨。秋天,这“大雨落幽燕”的景致,太少见了。那时,你一定要站在柳桥亭间,望天水茫茫,大雨如注,看檐下落雨水成帘,“白雨跳珠乱入船”。
再细听开去,若说是有声,鸟不鸣蝉已静;若说是无声,亭檐石栏上、柳梢残荷处、秋水天地间,满是一阵紧似一阵的雨点声,此起彼伏,壮烈如金鼓冲天,浩荡如马蹄生烟……,此情此景,最适合拉着你心爱姑娘的手,说一声:“嫁给我吧,一生一世”。
柳桥观景,已是甚好,湖边观桥也别具风雅。
观柳桥的最佳位置,是西堤两侧昆明湖的南岸,那是一片很幽静的去处。晴天太阳丈高时,光线最好。阳光斜洒在柳桥那赭石色的桥身上,泛出一点黄、一些白、一抹红的柔和温暖、又不失明媚的光影,与桥头墨绿的柳荫、湖中的倒影相映成趣。
傍晚,太阳落到了柳桥的西边,桥和桥亭,出落成黛色的剪影,夕阳穿过桥,染红了半壁桥洞,水中的倒影又映回了桥洞上的光亮处,水影婆娑迷离……
不觉得,我的眼前幻化出乾隆年间的妃嫔秀女们,穿着高高的绣鞋,柳扶香风,巧笑倩兮,婀婀娜娜、翩然走过柳桥的石阶,倚在亭栏处,融入了落霞里……
“好美呦”,女孩的惊叹打断了我的遐想,迎着夕阳,我沿着湖岸向西,走到了柳桥的西边。再回看柳桥,晚霞里,早晨斜晖映桥的美景又一次呈现在眼前,连同邻近的景明楼、远处的万寿山、佛香阁、藻鉴堂畔的半湖残荷,一起掩映在了暮色之中……
柳桥生于西子湖畔,长于皇家园林,才得如此美丽。我爱柳桥,却不知是爱她江南韵致,还是她的大家风范;也不知是日久而生情,还是生情而日久。算了吧,管它前因后世,今生爱过已足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