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天空下

母校的天空下

福不盈眦散文2025-04-03 10:53:41
一、楔子黯淡了校园身影,远去了少年书声,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聚散皆是缘那,离合总关情啊......!这本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的歌词基调。不知为什么,当
一、楔子
黯淡了校园身影,远去了少年书声,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聚散皆是缘那,离合总关情啊......!
这本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的歌词基调。不知为什么,当我编辑完《信阳市五中76届校友纪念册》之后,掩卷冥思遐想,不觉地脑海里总是回荡着这首歌的旋律。伴随着一幕幕浪漫少年的记忆,和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往日校园的少年情结在我心头久久缠绕,挥之不去......。
不得不承认,怀旧,在每个人的生涯中,确是一个说不完道不清的幽灵,它虚无着,游离着,时不时地会去扰动一下你本来很有规律的的生活。它来不明,去无踪,会冷不丁地给你平静的思绪投下一块石子,泛起你魂牵梦绕的涟绮。
最近,这个幽灵,在我剪不断的绵绵怀旧情结中,泛起的却是一个大浪。
2013年的国庆前夕,我回乡探家,如约与几位少年同学小聚,席间,经在座的周老师启发,为便于今后联系,形成了制作一本纪念册的创意。这个想法初始比较简单,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制作一本联络手册而已。而没想到,这个信息一旦传播,竟扩展到了整个信阳市第五中学的76届同学和教师,并延伸到了75届和79届校友联谊会。
按照分工,我主责纪念册的策划和制版工作。接受任务后的数月里,我茶饭不香地伏在电脑前,绞尽脑汁设计优化组合方案,尽力把校园和师生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在整个工作期间,每天都有海内外的老师和同学的飞鸿传来,殷殷期待,涓涓思忆,谆谆嘱托,溢满言表。而我这里,因为是整个信息的汇集中心,所以,我最能感受老师和同学们对母校的深深恋情,以及对纪念册的成功制作给与的期盼。所以说,我享有了三十年来师生之间最多的感动,和情感上的升华。这将是我今后生活中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想而知,犹如分别三十多年杳无音讯的一大群中学少年,忽然一天早上,又准点出现在教室一样,那种恍然隔世的感觉重现面前,你是怎样的一个心情。面对那一个个因苍老而略感陌生的脸庞,那彼此互唤着消失了多年的熟悉名字场景。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不会无动于衷。
最使我感动的是,我们的老师大都处于高龄,但一谈起往事,或谈起某个同学,仍能如数家珍,恍惚就在昨天,绵绵情意难于言表。
而最令我无法释怀的,则是那些因生活所迫而又不失尊严的同学,虽然他们没有进入纪念册,但我知道,他们的心依然系在母校,他们也在默默地留恋着那些少年的缘分。
由于近两个月专注于纪念册的制作,出于惯性,纪念册做完,我竟不知手头上去做些什么为好。于是,我想起了给几个同学聊过的,和同学给我诸多鼓励的,想写写校园生活的念想。就着这个惯性,我又重新拿起了笔,思绪再一次回到了七十年代我们的校园,记载下那些与共和国重大命运紧紧相连的同时代的--我们的少年生活!

二、在校园的天空下
信阳市第五中学,在七十年代初,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和背景的学校。我的中学时光就深深印在这个校园里。
一九七二年初夏,我从信阳平桥电厂子弟小学毕业。按照学区划分,我们应当归属在信阳县平桥区域读初中。但我的小学班主任杨老师一句话,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杨老师是市内空军一航校的军人家属,随夫来到信阳,被分配到电厂子弟学校当教师。由于她受过高等教育的背景,和对未来教育的高瞻远瞩,临近离校时,她对我说,“信阳市五中的校风好,教学质量高,你们最好去那上中学。”我们几个学生把老师的建议告诉了家长。左军安同学的父亲是个热心的社会活动者,他听说后,以平桥电厂归属于大市直辖为理由,向五中校方申请就学。当时校方也很干脆,当场就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于是,一九七二年的暑假结束,我们一行就成为了平桥区域到五中就学的第一批在册学生。
应该说我们的选择是幸运的。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六年,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政治上最为吊诡的年代。那时,文革还在进行,只不过是高潮已过,民众对各类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出现了疲劳心理。虽然在高层依然暮色苍茫,暗潮涌动,但在民间已经开始出现了反思。以至于从过去的造反派砸烂一切,派系斗争,逐渐转化为“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务实过程。
而这时的五中,处在时代大背景下,却汇集了一群超前觉悟的教师群体,也造就了我们这批相对思想活跃的中学生。
信阳市五中的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五中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印象中的老师,空军一航校军中高级知识分子的随军家属居多,他们中间,清华北大哈工大毕业的比比皆是。其他的地方老师,也多是名校科班出身,少有半路出家的成分。这些老师视野开阔,对传统教育情有独钟。且由于他们的身份与背景,信息灵通,对国家整体教育的环境有一定的深度领悟。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这些;一是,那时别的学校都使用着河南省编辑的政治味道很浓的课本,唯独五中引进了北京市使用的教学课本。二是,周总理逝世后,我们在一个寒冷的早上,列队等待收听广播电台的追悼会,但后来上级通知追悼会取消,并不准各单位再举办追悼会。但学校随后毅然腾出一个教室,设立了灵堂,停下课来,组织师生列队悼念。
第二个方面,是学生成分相对比较单纯。当时的学校处于工业区域中心,学生主要由工人和军人子女组成。其中少有的一些农村和街道孩子,也是家长们望子成龙,将善学好学追求上进的孩子送来,以个体零星的形式出现在各个班级中。所以说当时的五中校风是少有的好,这在文革期间,不能不说是个例外。
学校具备了相应的师资和生源,但校园却是朴素简陋的。那时的校园主体,就是现在还岿然屹立在中心场地的二层小楼,和那南边的一排简陋平房。而生活区,则是和第十四小学合用的,不知何年建造的,摇摇欲坠的苏式危楼。记得进入那危楼特别吓人,单薄的墙体和木制的楼梯,每当在上面行走,脚步重了点,就感觉到楼体在晃动。即使这样,也没影响到当时师生们的居住情绪,他们依然每天谈笑风生地在里面生活着。
刚开学时,学校的地面还没有硬化,只有大门至主楼前的一小段是用碎砖块垫铺的。每当雨后,活动场地受限,女同学们都爱聚集到主楼前的硬化地段跳皮筋。而男同学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