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之敦煌

西北行之敦煌

势如水火散文2025-08-17 08:03:30
站在河西走廊的西端,我远远地看莫高窟,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时期的极度繁荣,也曾被吐蕃、归义军、西夏、蒙古所占,这片千年战火所
站在河西走廊的西端,我远远地看莫高窟,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时期的极度繁荣,也曾被吐蕃、归义军、西夏、蒙古所占,这片千年战火所未能毁去的地方,终于在明嘉靖七年封闭嘉峪关后逐渐冷落荒废。千年的文化被雪藏,直到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
我从前并不以为什么,后来读了《道士塔》《莫高窟》两文,才真正理解了“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很难想像,王圆箓,一个为了谋生而做了道士的农民,会对一个国家的文化造成如此沉痛的打击。当历史被掌握在无知的人手中时,悲剧便会发生。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人一次次地掠夺,使藏经洞的绝大多数文物流失国外。真正是“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每读至此,唏嘘不已。王圆箓因为自己是道士,便将古代壁画刷去,砸毁塑像,打通洞窟,甚至将运走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而只付出了三十英镑和几块马蹄银的斯坦因当作“布施者”,可悲,亦可笑。
莫高窟中的塑像和壁画即使过了近千年,也依旧清晰可辨。甚至佛祖脸上的慈祥的神情和略微的笑意,仿佛也能穿过千年的时光让我感受到信仰的温暖。莫高窟始建的十六国时期,北方正值群雄争霸,连年战火,百姓苦不堪言。然而正是这种“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北方的无数百姓需要一个宗教,一种信仰,来支撑自己在战乱中苟活。佛教就在这时开始兴盛,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轮回、苦修、西方极乐世界让国民们得到了心灵的皈依。佛家认为,今生受苦乃是前世积德不够所致,因此今生积德方能保来生平安。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徒,我固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阿Q精神和政府愚弄、压制民众的方法,然而我也知道,连年的战火不可能让每一位百姓都像道家宣扬的那样性命双修、参悟天地大道,因此,佛教像是战火中的一方心灵净土,让百姓们在日趋麻木的生活中得到一点心灵的宽慰和宁静。任何宗教的出发点都是去探寻、参悟未知,向往人世间的善,宗教的作用也是让自己的信徒在这份信仰中取得为之奋斗的力量,在疲惫不堪时想想自己放在心中珍而重之的信仰,最终达到奋斗的目标——渡化自己,或是普渡众生。无神论者有时会觉得这是愚昧的体现,其实道不同者不相为谋,旁人即不信,又何必评价?(唯心了)
莫高窟让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欣喜震叹之余,我亦深深为中华文明而哀。为正统的儒家宣扬了两千年的中庸,在五四运动一朝“打倒孔家店”后让民众的主流思想物极必反地走向了偏激的极端。即便是在现在,也有不少偏激分子。一种是盲目地“崇洋媚外”,认为中国文化垂垂老矣,为今之计必尊循西方的文化;另一种是盲目自大,认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巴比伦灭亡了,埃及连语言都没有了,印度深陷在贫穷和愚昧中,只有我大天朝屹立不倒,实乃当世第一。然而千年的文化盛景之后,在许多国人心中留下了什么?儒家留下了“中庸之道”“奴化人性”“八股取士”和已经被千人踩万人骂的礼教;道家留下了“以柔克刚”“修身养性”这种象征性的名词和道教的重金属炼丹;法家在两千年的广泛应用后转化为了“权术”“谋略”,至今仍出现在世人的各种斗争中;墨家基本就被湮没了;兵家在当今社会的高技术战争中已经发挥不了以前那般大的作用;阴阳五行家则直接被用来看风水。。。这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新世纪有太多的新东西,新到我们将自己的传家之宝束之高阁,再不愿触碰。倘若文化有感,也必是会寂寞的。想必它会怀念从前,那么,是春秋?魏晋?盛唐?还是两宋?
文化的极盛往往依托于社会,或是连年战火,极度混乱,或是歌舞升平,极度繁华。连年的战火令人心痛,可是区区一己之力如何能止?文人们或是忧国忧民,或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我想,正是物质的匮乏,社会的混乱,才让很多先贤或是思国之安而传道,或是在乱世中将自己寄托给文化,就此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比如春秋战国,比如两宋,甚至民国时期。而极度的繁华则是盛唐。盛唐的光环,至今仍是许多华人心中的情结。物质的极度繁盛使文人们有大把的时间去创造和品位文化,终于造就了我们现在所见的盛唐。相反,小富即安的明清二朝,文化气数已尽,虽仍有不世出的大家,却再不复千年前灿烂的文明。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追求中庸,可它的极盛,却只是在极端的时间。
参观了莫高窟之后,我倒并不认为它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而觉得它更是“吾国文化之屈辱史”。一个一个前来掠夺的“历史学家”,大都是通过“盗取”的方式,也就是他们所谓的“买”。这在我看来,实在比直接被抢去更加可怕。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到,最惨痛的景象即是“在文明古国的千里沃野上,不上学的孩子们的赤脚,密如森林”,然而来了一次莫高窟后,我却觉得最惨痛的景象是在文明古国的千里沃野上,它无知的子孙们把自己曾经灿烂的文化贱卖给一个个的偷盗者,然后为了那点少得可怜的报酬对偷盗者们感恩戴德。
与藏经洞相比,莫高窟壁画的遭遇还要好些。华尔纳在第二次企图剥下墙壁上的壁画带回美国时,他的举动惊动了当地的村民,于是在村民的监视下,他们什么也没能带走,莫高窟的壁画因此损失的要比藏经洞好些。我曾经思考过其中原因,固然如余秋雨文中所说,是因为华尔纳“有幸”(或应说莫高窟有幸)得到了陈万里这样一位爱国的翻译,却更应该说莫高窟中的壁画很早就被当地的居民发现,莫高窟也一直是当地民众举行巡礼斋会之所,可以说很早就得到了大众的文化认同,不像藏经洞,一直不为人所知。
两个小时的旅程终于还是结束了,然而莫高窟带给我的思考还在继续。望着西北湛蓝如洗的天空,我只希望我们的国民能在这一路的行程中用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来沉淀自己的内心,不要让文化在我们的手上再次断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