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怀念:纪念史铁生

春天的怀念:纪念史铁生

男大当婚散文2025-10-28 21:18:12
又是一个春天。过年来到学校,史铁生离开我们已经两个月了,但每念及此,我的心都不能麻木。怀着沉重的感情,再次拜读史铁生的作品,一字一句都浸透了他深刻独特的智慧。之前各大网站纷纷报道了史铁生去世的消息,网
又是一个春天。过年来到学校,史铁生离开我们已经两个月了,但每念及此,我的心都不能麻木。怀着沉重的感情,再次拜读史铁生的作品,一字一句都浸透了他深刻独特的智慧。之前各大网站纷纷报道了史铁生去世的消息,网友们的缅怀史铁生的帖子也是络绎不绝。我突然有所感悟,很多人尊敬和崇拜史铁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拖着病躯顽强写作的毅力,更是因为他很艰难的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却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苦苦追寻人的价值和光辉,深深的唤醒了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警醒和关怀。

一、幸福是一种心灵感受
现代人经常不快乐,为什么呢?相貌丑陋,失恋,房子不宽敞,朋友借钱不还,羡慕人家有权势……这些都是物本位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肢瘫痪,可以说是命运对史铁生的捉弄。但是,双目明朗的我们未必比一个盲人要看的明白,两耳聪慧的你未必比那些聋哑人要听的清楚自己的心声,心脏跳动的直立人未必比一位死去的人要睡得香甜。爱因斯坦说:“苦和甜来自外界,幸福则来自内心”。史铁生批判物本位的价值观念说,任何一种幸福都要落实到精神上,单单物质上的胜利要狭隘的多。上帝也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武进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翔的不能跑得更快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二、写作是生命感受的交流
现代社会的通讯方式高度发达,丰富了人们交流感情的物质手段,但是现在的人们之间无形的感情隔膜却越来越深,究其原因在于感情的物质化和人性的异化。我们之间不到理解与交流。史铁生的思考洞察人们内心的孤独与时代的局限,他在《关于《无虚笔记》的通信》中说,有些作品主要是卖,另一些作品是为了写。就如爱情的成败,并不根据婚姻的落实与否来鉴定。他在随笔中写到:“为什么往事总在那儿强烈的呼唤着,要我把他们写出来?是为了欣赏,人需要被欣赏,生命需要被欣赏。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因为自我的局限,思想生于交流死于捆绑,写作是对生命感受的交流,是对存在状态的察看。
三、民族历史的反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每一位刀笔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在。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不仅要在文学艺术追求上精益求精,更要将自己的写作上升到国家与民族的高度,反思民族历史,探索指引民族前进的方向。回顾新中国历史,不可避免要谈及那一段给民族留下巨大创伤的文革。史铁生文革期间曾到陕北插队,插队期间因病下身瘫痪,这段时间是史铁生人生的一段低谷。史铁生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回忆了这段特殊的历史他,他一改知青文学苦闷彷徨的主题,抛掉了个人感伤,从清平湾那些平凡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美好、淳朴的情感,看到了他们从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看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使那些还沉湎在个人创伤中,咀嚼着生活曾一度带给他们的苦果,将那场运动单纯地视为炼狱般的苦难的知青们,从旧日的伤口上面抬起头来,思考一下生活的锤炼毕竟还留给我们一些别人永远无法悟到的真谛;为那些祖祖辈辈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几亿农民想想,我们是否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即使有些遥远。这就是史铁生的清平湾带给我们的一些联想。
四、人命若朝霜
古人诗云:“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中这样写:有一天你忽然看透了人生不过也是一场游戏,也是无所谓目的的一个过程,然后视过程为目的,仍极度认真的将自己投入其中如痴如醉,这就是游戏的境界。生命的意义在于你能够创造过程的美好,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生命就是一团无用的热情,无用的过程,无法求其真而只能求其美的过程。
还记得去年大一时初读史铁生的书,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许多讲不清的事,书中讲清了;很多不明白的道理,书中讲明白了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我没早点读史铁生的书?这样的话,我对待苦难人生就能够多些感恩和幸福,而不是在抱怨和苦恼。

写在结尾的话:
斯人已去,“地坛”却无法被遗忘。一个小孩子摇着车在地坛里慢慢走,他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夜晚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他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