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不开的,是谁的手?

松不开的,是谁的手?

无能散文2025-05-26 04:17:34
常听到抱怨,现在的一代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娇嫩而无法独立。抱怨者多是为人父母、长辈的一群,当然,也包括本人自己,在照顾自家孩子时,也常会一边忙不迭地为她效劳一边叨唠:你什么时候长大?日前,收到一篇小
常听到抱怨,现在的一代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娇嫩而无法独立。抱怨者多是为人父母、长辈的一群,当然,也包括本人自己,在照顾自家孩子时,也常会一边忙不迭地为她效劳一边叨唠:你什么时候长大?
日前,收到一篇小文,孩子写的,在她走进初中新校门进行夏令营的前一天,一脸羞怯的样子把日记本递过来,以为是写出了什么得意的作品要我欣赏,打开一看,触目惊心,题目赫然写着:妈妈,请松开我的手!
文章用了大量的事例,比如洗碗时妈妈总担心她的小手会冻坏会被洗洁精所伤;比如过马路,总不放心让她独自一人,再忙都要跟着送一下;比如比赛,各个细节都要让她讲述出来进行复核;还比如收拾房间,总不待她自己动手就把她打乱的江山全部收拾妥当。
文章还有她自己本人的评估:我的手没有那么娇嫩,我有能力和义务洗碗为妈妈分担家务;我在学校学过交通规则,会看红绿灯走斑马线,完全可以独自外出上课、游泳、参加各项活动。我对自己的赛事都有充分的准备,除了需要妈妈指导的地方,别的部分让我复述会浪费很多的时间;我的房间我自己会收拾,我想按自己的方式去布置自己的空间,虽然有时会忘了去整理,那我也有责任去承担零乱带来的后果……
一时间内心翻江倒海,碍于孩子在边上谨慎地观察着自己阅读时的表情,装出平静状,回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的话,无疑反映了被我熟视无睹的客观事实,她写出这样一篇日记并交到我手上,需要很大的勇气,虽然对于我,它近似于一颗炸弹。
孩子见我抬头,怯怯地问:妈妈,你没生气吧?微笑地否认。伸手揽过她,让她坐在自己的身上,发现孩子确实长高了,体重也长了,腿都有些沉受不住。她嘻嘻嘻地笑着站起身,妈妈,我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你抱不动我了。重新打量了这个刚满12周岁的孩子,第一次把她当大人一样进行交流,我尊重了她的意见,约好松手的各项事宜。
第二天,孩子独自上了新学校,没送,她一脸欢快地飞出家门。当妈妈的心里却是空落落的,老想着她需要自己过马路、坐公交、再过马路、再步行一段路去学校,她会不会注意安全,这条路是城市的主干道,人多车多,那个小不点能行吗?一直心神不定地走来走去。无意中看她又把早读的《心灵鸡汤》扔在阳台上了,明天又该找不着了。很自然地就把书捡回她的房间,随后想到了自己的“松手”承诺又把书放回了阳台,如此精神质地反复了好几个来回,最终还是原封不动地让书在阳台上躺着静候它的小主人。
情感的需求是会有惯性的,情感的付出同样具有惯性,我们爱孩子的惯性让我们忘了松手,习惯了付出,习惯了呵护,习惯了去为之倾我所有,紧紧拽着,理由是他们还小,他们不懂事,他们没能力,恨不得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他们,这个放心不下,那个也放心不下,面面俱到地苦心操劳,嘴里略有微词,心里还柔和得像团棉花。如今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长辈心头肉掌中宝,虽然理论上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经受各种锻炼,可能切实做到的,又有多少?自己身为家长,深知其中利弊,但真正要放开手,不也很难吗?
想起一位朋友,儿子上了大学,好不容易盼来暑假,宝贝儿子回来了,很是开心。可没开心几天儿子却因女朋友在校加上要考研,提出要返回学校复习,朋友买好票放他归校了,转身却难过得几乎流下泪来,感叹:大了,要飞了,管不了了!能理解这种感情,惯性付出二十年后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庇护已不再重要,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已不再位居第一,那是一种怎样莫名的失落?
真正需要正视的、有依赖心理的是孩子吗?其实不然啊。
放手让孩子独自打理的日子已经有几天了,孩子显然很开心,像个小大人一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自觉性提高了不少,夏令营的第一天,就以出色的表现被评为夏令营活动的班级之星。自己倒是魂不守舍的,又是欣喜又是若有所失,我们低估了孩子,她们确实有能力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了。不得不承认,有些关爱,显得那么多余。
“妈妈,请松开我的手!”我们是不是需要认真倾听这样纯真又热切的呼喊?
我们在抱怨下一代独立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同时,是否需要理性地扪心自问:松不开的,是谁的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