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清东陵之四
一、清东陵主陵孝陵是清东陵第一个陵,也是主陵。规模最大,建制最完整,是整个陵园的中心,其它陵墓都是以孝陵的神道为中心线,呈放射状连接到孝陵的神道上,就象树干和树枝一样。从大红门到孝陵墓的宝顶,神道共计
一、清东陵主陵孝陵是清东陵第一个陵,也是主陵。规模最大,建制最完整,是整个陵园的中心,其它陵墓都是以孝陵的神道为中心线,呈放射状连接到孝陵的神道上,就象树干和树枝一样。
从大红门到孝陵墓的宝顶,神道共计11华里,过影壁山,在这宽敞的平地上神道直中取曲,建成了九曲回肠的样子。神道中间是抬棺材的路,也是先皇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天堂之路,后人不践踏,左侧的路是大臣走的,右侧是皇帝走的。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乱了。
从南端大牌楼沿神道向北不足百米即是东陵的总门户--大红门。
大红门座北朝南,面阔38米,进深11米,中间间隔有三个拱门洞子,从此进入陵内,风水墙向两侧延伸。单檐庑殿顶。金黄色的屋顶,朱砂红色的墙身,在辽阔的土地上显得格外庄重。门前两旁各竖一块下马牌,平日由兵把守,奉旨放行。
进入大红门后,在东侧有一个小院,叫具服殿,又叫更衣殿。顾名思义,是换衣服的地方,凡谒陵者至此更换素服。另外还可以供帝、后、妃在这里稍适休息。殿后有一小屋,供方便使用,又称净屋,就是厕所。
沿神道继续向北约500米,是大碑楼,基座为汉白玉,高约30米,内是一座高近7米的石碑,名为神功圣德碑,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由康熙帝撰写,记述墓主人一生功德,多为溢美之词,歌功颂德之笔,大碑楼则是专门保护此碑而建。值得一提的是,石碑由一形似海龟的神兽托起,身长5米,宽2米多,用一块石料雕琢而成,卧在刻满波浪的水上。传说龙生九子不为龙,此是其一,喜文善水长寿,最能负重,名叫bixi。大碑楼外围四角,各有一根擎天柱,即华表。柱顶各雕有一精美的兽,名叫望天吼。南面两个张嘴向南,北面两个张嘴向北,似在呼喊。传说,这是为警示皇帝而刻。北面的意为呼唤皇帝不可久在宫中沉溺于酒色,要时刻想着黎民百姓,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为民解难;南面的意为呼唤皇帝不要留恋于大好河山间游山玩水“乐不思蜀”,要及时回到宫中打理朝政治理国家。当然这都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矣。
走过大碑楼绕行影壁山,便会出现巍巍壮观的石像生。在约近千米的神道两旁,左右对称整齐排列着石人石兽雕像群。石像生最早始于汉墓,墓前立虎和柏,目的是除恶驱鬼,振宅。同时也有表彰功绩之作用,如西汉霍去病死后,不仅将将坟堆成生前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祈连山形,还在墓前放置了马踏匈奴的雕像,以示纪念。现存最早的石像生之一是东汉和帝刘肇时期发明造纸术的宦官蔡伦墓,石人石兽各一对,座落于陕西洋县境内。石像生普遍出现是在东汉时期,作用主要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权势和身份,直到明朝发展的最完备。石雕像越多,象征着地位超高,权势越大。为此,各朝代对石像生的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
清东陵的建制是依照明陵修建的,因此孝陵的石像生也参照明陵为模式设置,共有18对,由南向北依次为狮、狻猊、骆驼、大象、麒麟、战马各1对立像和1对卧像、武将3对、文臣3对,特点是形体高大,粗犷豪放,犹如两列仪仗队,雄壮威武,气势磅礴,特别是在秋高气爽之季,蓝天白云之下,绿色旷野之间,峰峦叠翠远映,众像威严挺立,尤其壮观。身临其境,令人肃然。
石像生南端两侧是从两根华表开始,北端是龙凤门结
龙风门
束。龙凤门六柱三门四壁组成,由石、砖、琉璃构成,无木材。其作用我个人理解主要是吸引人们的视线,丰富神道上各种建筑,使人们在空旷的视野中增加层次感。这符合美学原理。谈到建筑美学,清东陵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孝陵神道长约11华里,本来就是在开阔的旷野中,但采取了直中求曲的做法,出现了很大的拐弯处,这也是刻意追求的。另外,过了龙凤门就是一组拱桥,有一、三、五、七、九孔,神道之外还有平桥。这些桥有些是为了跨越溪水需要,但更多是考虑设计需要,丰富建筑风格,增加美感。
说到桥,孝陵神道上有一座会唱歌的桥,人称“五音桥”。这座桥七孔拱桥,长110米,宽9米,由汉白玉构成。桥两边的栏杆之间的石板共有132块,材质、大水、形式相同,敲击声音或清脆响亮,或婉转悠扬,或浑厚低沉,余音不绝于耳。因此有人按古乐“宫、商、角、征、羽”之意,取名“五音桥。汉白玉,学名大理石,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如果其中金属矿物含量高,敲击则会发出乐耳之声。至于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高,其原因可能是石板中铁含量不等引起的。
到了小碑楼就到了陵院的门口了。
沿着神道从龙凤门北行较长的一段距离,先后走过几座桥,迎面便是小碑楼。建制与大碑楼相同,规模较小。主要作用就是牌号,碑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注明所葬之人的谥号。
距小碑楼不远,有东西朝房。东朝房用于熬制奶茶、膳食,又叫茶膳房。西朝房用于制作各类面食、点心,也叫饽饽房。每逢大祭,都要在这里制作大量的供品。紧靠着东西朝房北面各有一个小房子,是值班房,供守护陵院的八旗兵歇息使用。
我国古代相信死后有来生,事死如事生,因此,皇帝一继位就下大力气营建规模庞大的陵寝,以供来生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其中陵墓的建制也如同生前办公场所一样,从设计上象故宫的规划,采用“前朝后寝”的模式。北京故宫的格局是前面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办公的地方,升朝理事、召开会议、举行重大活动,即为前朝;后宫从乾清门以北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十二宫是皇帝及后妃们生活起居之所,即为后寝。这种格局在各府第、衙署、大户也都是如此,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孝陵陵院的建制也是这样。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以隆恩殿为主要祭祀场所,院门叫隆恩门,也叫宫门。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开三个门,中门上悬挂一方匾额,竖写隆恩门,满文居中,蒙左汉右,突显满族统治权势。这三个门分别称神门、君门、臣门,十分讲究。陵寝座北朝南,中门为神门,是帝后棺材、神牌等通过的门;东门在左为大是君门,是皇帝出入的门;西门在右,是王公大臣、随从出入之门。如果权势、辈份大的人来祭祀,也走神门,如皇帝祭祀自己的后妃,太后祭祀自己的皇帝儿子,等。
进入隆恩门,东西和有一座小建筑,称燎炉或焚帛炉,是焚烧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那一声声喊
下一篇:一季花开风扰梦,春雨萧幕滴丝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