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悠悠两千年

古城悠悠两千年

栖止散文2025-11-04 12:05:31
在祖国的西南一隅,有一座古城,历经战火灾难、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一座城市的诞生与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遥想上古年代,这一带水草丰美,森林茂密,各种飞禽走兽频繁出没,远古的先民们
在祖国的西南一隅,有一座古城,历经战火灾难、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
一座城市的诞生与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遥想上古年代,这一带水草丰美,森林茂密,各种飞禽走兽频繁出没,远古的先民们逐草而居,逐水而生,在这一带过着丰饶的渔猎生活,久而久之,人群集聚,交易成市,依水而居,不知历经多少年代,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居。到了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始设镡城县,城址一经固定下来,至今2286年未发生变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省镇远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3月6日荣获“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称号,位居第五。悠久的历史使镇远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留下瑰丽的文物古迹,保持着灿烂的民族文化。镇远曾是夜郎古国的政治中心,聚居着侗、苗、土家、布依等22个少数民族,众多的民族,留下了大量的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至今还仍保存着几百年前的古朴民风、服饰,寨寨有长号、户户吹唢呐的尚寨乡土家族部落,有"三月三"侗族情人节,四月八苗族牛王节,五月五龙舟节,六月六苗族吃新节,"九月九"苗家丰收节等民族传统节日。
镇远地处湘黔驿道与沅江水路的交汇处,自古是水陆交通的要冲。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素有“滇头楚尾”,“入滇咽喉”,“湘黔锁钥”之称,在历史上被称为“水陆都会”。是经湘楚入夜郎舍舟登陆之要道,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越南)、缅甸、暹罗(泰国)、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明太祖朱元璋兴师入黔,贵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霭翠,派人献牛羊、粮米、毡等物,迎王师于镇远。理学家王阳明由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乘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这里的街市曾经走过缅甸赠送给中国王朝的大象。这里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
镇远的历史有一半是水写成的,这里水路可以通江达海,中原的发达文化,沿海的开放意识由水路流传到这里,镇远成了夜郎古国最先开化发达的地方;陆路则连接滇缅及南亚各国,异邦文化在这里交融。当源远流长的舞阳河来到镇远后,在中河山脚、青龙洞下拐了一个S形的大弯,巧夺天工地构筑成一个天然的阴阳八卦太极图,南北两端的府城和卫城成了太极图上阴阳鱼的眼睛,形成了“九山包一城,一水分府卫”狭长的城区格局,四面八方的人们循水而来,依水而居。这一块风水宝地使镇远风生水起,长盛不衰。源远流长的舞阳河见证着镇远两千多年的悠悠历史。
镇远是一座“移民”城市,历朝历代的人们来这里经商做买卖,在这里住下来,成家立业。镇远也是一座兵城,远古时代这里是西南交通的咽喉要冲,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一水分府卫”,府城是官府及居民区,卫城是驻军的地方,是军营。据历史记载,卫城驻军最多时达到2.8万人。形势紧张时大批军队来这里驻扎,局势稳定后大部分军人改甲归田,随军而来的家眷们住惯了镇远,不舍离去,一些解甲的军人与当地人结婚生子留在了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莫问他乡出生处,受恩深处便为家”,他们从此世代成为镇远之人。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佛教徒来了在青龙洞修起了寺庙、藏经阁;宋代道士张三丰来镇远青龙洞修练,道教修建了道观;儒士文人们修起了书院;各种文化汇聚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互相包容、互不排斥、和谐共处。
随着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各种会馆便随之出现。势力最大的江西人率先建立了江西会馆;福建人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在镇远做官的人多而把妈祖也请进了大山,建立起规模最大的“天后宫”,成立了福建会馆;安徽、浙江、江苏人联合起来建立了江南会馆;湖南湖北人也合起来建立了两湖会馆;以“天下老广是一家”为口号的广东广西人建立了两广会馆;山西人经营钱庄、陕西人经营当铺,他们共同控制着镇远的金融,因而携手建立了秦晋会馆;北方的客商由于来得比较少,便联合建立了冀鲁豫会馆;四川的客商后来渐渐的来多了,也跟着建立起了独立的四川会馆。这就是镇远有名的“八大会馆”。每到节假日,他们各自来到自己所属的会馆修休闲娱乐、聊家常、谈生意、看戏剧。
镇远县东郊的青龙洞古建筑群,是镇远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的缩影。由青龙洞、紫阳书院、中元禅院、万寿宫、祝圣桥、莲花亭六部分组成。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占地2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曾几度毁于兵、火,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整群建筑始建的年代先后不一,但布局犹如一气呵成,靠山临江,依崖傍洞、错落有致、气势宏伟,令人叹为观止,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祝圣桥是镇远古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原名“舞溪桥”,俗称“老大桥”,相传康熙年间,为祝贺康熙皇帝六十大寿而改名祝圣桥。它是古代镇远东连中原内地,西通东南亚各国的重要孔道。祝圣桥西连府城,东接中河山北段中元洞,用大方青石筑砌,全长135米,宽80.15米,高17米,共有7个孔。桥基始建于明洪年间,桥身建成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5年)至今保存完好。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镇远知府汪炳敖在桥东起的第三和第四孔之间桥面上,建成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式的“魁星阁”,他提倡发展民间教育,教化当地民众多读书,期望魁星临黔,果然心诚所致,“魁星阁”建成二十多年后,镇远相继出了两个状元。镇远知府汪炳敖应该是“教育兴黔”的先驱者吧。
镇远的民居分布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讲究,祝圣桥头地处城郊,清幽、僻静,书香门第、文人墨客、大家闺秀多居于此,稍往城内则居住着商贾富户,再往城中则住着一些小商贩和工匠,一些较穷的人则依次往在城的西面。故当地人把这种人居分布情况编成顺口溜:头排一只花,二排胜过它,三排金果铺,四排油炸巴,五排开马店,六排烂豆渣。头排二排很少有蚊子,当地人把它归功于张三丰,传说宋代道士张三丰来镇远
标签
相关文章